About Hongkongers
關於香港人

You will find information about why Hongkongers are coming to the UK since July 2020, and also what Hongkongers across the UK are doing.

Due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in Hong Kong, some of the news sources such as the Stand News and the Citizen News were shut down in 29th December 2021 and 4th January 2022 respectively, and hence some of the links below may be inaccessible.

點解我哋香港人 2020年7月 打後要嚟英國?香港人喺英國又做緊啲咩?喺度了解下。

由於香港國安法,部份新聞來源已被關閉,包括 2021 年 12 月 29 日嘅立場新聞,以及 2022 年 1 月 4 日嘅眾新聞,因此下方部份連結可能失效。

13/04/2022
Commons《同文》

Hong Kong Correctional Services Department: Matching 'Black Violence' offenders to a correctional project 'in order to remove radical thoughts'
250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voluntarily' by the end of Februrary (2022)

懲教署:為「黑暴」違法者配對更生項目「去除激進思維」 截至 2 月底約 250 人「自願參與」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同文

11/04/2022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Former 'The Stand News' columnist Allan Ka-lun AU under arrest
Suspected 'conspiracy to publish seditious publication'

前《立場》博客區家麟被捕 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30/03/2022
City A.M.

‘A false veneer to a broken system’: British judges resign from Hong Kong’s highest court

「禮崩樂壞嘅遮醜布」 兩名英國法官辭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Laurel Chor/Getty Images

08/02/2022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1st anniversary of the relief of BNO policy - experiences of immigration in the UK: Hongkongese farmer, social worker and public relations worker

英國BNO放寬一週年:香港農夫、社工、公關的移英經歷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CHINESE《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中文

03/02/2022
Bloomberg彭博

The Assault on Apple Daily

搜查《蘋果日報》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Photo credit: Lam Yik Fei/The New York Times

03/01/2022
Commons同文

Returning from the US to Hong Kong in 1980s
Now spons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teaching materials about Hong Kong
A Hongkonger in the US, Alex,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ment of "the conceptual Hong Kong"'

八十年代美國回流創業 今出錢助研海外港人教材
在美港人Alex:願貢獻延續「精神上的香港」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內容)

Photo credit: 安源曲/同文

02/01/2022
Citizen news《眾新聞》

Thank you and so long

眾新聞告別 感謝讀者

Five years after we were founded, we say goodbye to readers with a heavy heart.

Flashed back to the New Year’s Day in 2017.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rowing worries about Hong Kong’s press freedom, some of our founders, who are veteran journalists,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to launch our online media platform. We hoped CitizenNews could live up to the spirit of professionalism, to report the news in the way we have always aspired to,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greater public good.

“By taking a small step, we hope we could inspire everyone in the industry to take a small step. Taken together, it will become a big step in protecting press freedom.”

Although our manpower and resources were limited, we found a small path after having taken one small step day after day. Our small newsroom has grown into a team with dozens of reporters covering what matters to Hong Kong: exclusive stories, data news, interviews, opinion articles, court stories, China news, and features stories on latest programme In Voices Strong. From little known to general readers, we are pleased to hear comments from you “we have watched your news and daily show”.

We may not be the fastest or the most productive outlets in town, but our team, with veterans and young journalists, stand united to publish truthful news reporting with depth.

Five years on, we say thank you to everyone of you.

In the first article published on CitizenNews on January 1, 2017, it reads: “CitizenNews is born on this special first day of 2017. Because no matter what, we hoped in the days to come, you will join us and sing along ‘We all deeply love this place. Let’s all remember, happy or sad, alive or dead, this is Hong Kong.’

We all love this place, deeply. Regrettably, what was ahead of us is not just pouring rains or blowing winds, but hurricanes and tsunamis.

We have never forgotten our original intent. Sadly, we can no longer strive to turn our beliefs into reality without fear because of the sea change in the society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nd the deteriorating media environment.

At the centre of a brewing storm, we found ourself in a critical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a crisis, we must ensure the safety and well-being of everyone who are on board.

We announced with a heavy heart that CitizenNews will cease operation starting from January 4, 2022 (Tuesday). Our website will stop updates and will shut down later.

To our subscribers and readers, we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We shall always remember your unwavering love.

We shall always treasure this incredible journe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CitizenNews

─────────

今天是2022年1月2日。成立5年的眾新聞,要跟大家告別。

還記得2017年的元旦,眾新聞成立。在記者會上,多名傳媒「老鬼」表示,對本港新聞自由狀況深感憂慮,希望眾新聞可以傳承專業新聞精神,回歸新聞初心,為公眾利益、為公眾服務,「希望我們的一小步,可以鼓勵業界行一小步,各人的一小步可以形成保護新聞自由的一大步。」

然後,眾新聞在資源極度緊絀的情況下,每天嘗試踏出一小步,慢慢地行出一條小路:獨家新聞、數據新聞、人物專訪、調查報道、深度評論、法庭新聞、中國新聞、眾聲集……縱然我們人力有限,新聞不夠多、不夠快,但我們整個小團隊,老鬼和後生仔都一條心,努力在新聞報道上求真、求深。

慢慢地,我們由十人,變成數十人的團隊;由起初街頭人們一句句的「眾新聞?唔識喎」,到今天聽到人們說:「眾新聞?我有睇。」

5年了,多謝大家。

─────────

2017年1月1日,眾新聞發布的首篇文章寫道:

「眾新聞在2017這個特別的元旦誕生,因為,我哋想喺以後嘅日子,不論太陽高掛或是風吹雨打,都陪住你唱番呢句:『同熱愛這片土地,大家刻骨銘記,愁或喜,生與死,也是香港地。』」

我們一直熱愛這片土地,但無奈,當下我們面對的不單是風吹雨打,而是龍捲風吹襲,巨浪滔天。

我們從來沒有忘記初心,但可惜,過去兩年社會的遽變,傳媒生存環境惡化,令我們無法再毫無擔憂地,達成我們的理念。

身在風眼,我們這隻小艇,在風高浪急的當下,情況嚴峻。在危機中,我們必須先確保船上的所有人,可以平平安安。

我們,懷著沉重和萬般不捨的心情宣布:

眾新聞將於2022年1月4日(周二)起,停止營運,網站不再更新,一段時間後將會關閉。

衷心感謝訂戶和讀者的支持,你們的厚愛,我們會銘記於心。

過去5年走過的路,會是我們珍重的回憶。

眾新聞團隊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眾新聞》

29/12/2021
Commons《同文》

(Hongkonger) Exile in the UK set up a social enterprise to help asylum seekers
Selling 'made by Hongkongers' sport tees in the UK market
The Hongkonger Company founder, Eliot, 'Feedback to the (social) movement'

流亡英國辦社企助申庇護同路人 賣「香港人製」波衫打入英國市場 The Hongkonger Company創辦人Eliot:回饋運動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Hongkonger Company/姚躍華/同文

眾新聞製圖

28/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Hong Kong Public Library removing all publications of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from shelves
Staff claimed that they may be in breach of National Security Law

公共圖書館將支聯會出版書籍全數下架 職員稱或違國安法

香港悼念六四空間大幅收縮,除了多間大學移走六四雕塑,眾新聞發現,本港公共圖書館亦將支聯會至少13本出版刊物全數下架,在圖書館紀錄上再找不到支聯會出版刊物。記者以讀者身分查詢其中兩本9月曾經上架的藏書,有圖書館職員稱,該書籍已經下架不會再給讀者借閱,並解釋因經過館長篩選後,「有機會可能會違反國安法」,又稱所有公共圖書館都不可再外借。

支聯會及領導層在9月中被正式控告顛覆國家政權罪,眾新聞當時翻查公共圖書館館藏,至少收藏13本支聯會1989年成立以來的出版藏書,一套錄影片及一套電子資源。當中包括1990年出版的《八九中國民運報章廣告專輯》、《八九中國民運見證報告專輯》、1991年的《漆黑將不再面對:八九中國民運專輯- 香港支援民運圖片集》等。

當時,圖書館館藏中顯示,支聯會常委會在1990年第一屆的全年工作報告亦有收藏,但當時是參考書籍或須向職員索取,不能外借;同年出版的《八九中國民運報章頭版專輯》及《八九中國民運鎮壓迫害專輯》亦有同類情況。

眾新聞在本月再以關鍵字「支聯會」在公共圖書館系統搜尋,全數支聯會出版的刊物、影片及資料都無結果;反而系統顯示港台製作的1997年回歸、2004年六四十五周年及2011年司徒華過世的三套《鏗鏘集》影片,可以再重溫。

記者以讀者身分向圖書館職員查詢《八九中國民運報章廣告專輯》《漆黑將不再面對》兩本書,職員回覆說,兩本書在最近一兩個月已下架,「唔可以再畀讀者閱讀、唔會提供喇」。職員稱:「因為有部分書籍經館長篩選過,有機會可能會違反國安法,就自己決定將相關書籍下架。所有公共圖書館唔會有。」

康文署回覆查詢時則未否認消息,稱當康文署發現館藏內容涉嫌違反國安法或有關法律,會以嚴肅態度處理、暫停有關館藏,並與有關部門研究內容是否違反法律。

Hong Kong Free Press在11月時報導,對照民政事務局2009年的六四書單,149個數目中有29個書目已下架。根據眾新聞粗略估計,有約100本與六四相關書籍仍在架上。在中央圖書館參考書目中,「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出版、講述六四後中國國內及國際迴響的《風起天安門》則仍碩果僅存在架上。翻查該書,有引用已故台灣總統李登輝1989年6月4日回應六四鎮壓的聲明,標題寫到「中共的暴政是所有中國人的恥辱」。

在國安法生效後,公共圖書館多次將與國安法涉案者書籍下架,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等。圖書館同時不再外借昔日《蘋果日報》及《壹週刊》。

被下架的支聯會刊物

八九中國民運報章頭版專輯(1989年)

支聯會第一屆常委會全年工作報告(1990年)

八九中國民運鎮壓迫害專輯(1990年)

八九中國民運報章廣告專輯(1990年)

八九中國民運見證報告專輯(1990年)

畫出民運:八九中國民運專輯:兒童畫選(1990年)

漆黑將不再面對:八九中國民運專輯- 香港支援民運圖片集(1991年)

八九中國民運團體專輯(1991年)

民運警句集(1995年)

腳印與戰叫:支聯會六四七週年紀念圖片集(1996年)

回歸的挑戰:中國民運前景與中港關係(1997年)

歷史宣言(1998年)

腳印與戰叫:香港支援民運歷程(錄影)(2001年)

五十年家國:中國現代史(電子資源)(2002年)

歷史宣言:十五年的戰叫(2004年)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 何家達《眾新聞》何家達

華人民主書院理事長曾建元宣布將在台灣重建「六四恥辱柱」,桌上迷你版作品只花台幣2千元,即可3D列印完成。

圖片由華人民主書院向《眾新聞》提供

華人民主書院曾邀請高志活與台灣民眾座談。

圖片取自華人民主書院Facebook直播

國殤之柱在8個小時內遭連夜移除。

何家達攝

25/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announced to rebuild the Pillar of Shame in Taiwan
Will invite Jens Galschiøt to the opening on 4th June 2022
'One pillar is demolished, more are out there.'

華人民主書院宣布在台重建「六四恥辱柱」 明年六四邀高志活揭幕 「拆了一座,還有千千萬萬座」

香港3所大學在48小時內接連發生六四藝術品「被消失」命運,當中包括位於港大的「國殤之柱」;華人民主書院24日在台灣改稱其為「六四恥辱柱」,並宣布希望在台灣中正紀念堂重建這座作品,明年六四晚會邀請創作人高志活(Jens Galschiøt)來台揭幕;目前作品3D列印檔案已開放下載,華人民主書院稱,「港大拆除了一座柱子,卻在全世界產生千千萬萬座柱子」。

華人民主書院專案長王興中說,「國殤之柱」英文原名為"Pillar of Shame",原意即為「恥辱之柱」,因與六四有關,因此在台灣改稱其名為「六四恥辱柱」;他說原本就預期六四恥辱柱將遭破壞,與高志活早有聯繫;未來作品將在何處重建,現正緊鑼密鼓準備中,預計明年元月公布計劃。對於作品在台重建,高志活也有高度意願。

在港大屹立24載,國殤之柱卻在一夜之間「被消失」,華人民主書院理事長曾建元說,「六四恥辱柱」不僅是港大重要地景,象徵大學言論自由精神,也乘載港人對六四天安門的歷史記憶,更是港人關心人權的共同尊嚴體現,如今大學當局卻因香港及中國政府壓力而將其推倒,也象徵大學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精神,被港大自己摧毀掉了,「港大在自己校園內,豎立一座無形的『學術自由恥辱柱』」。

華人民主書院歷年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六四紀念活動,曾建元說,因港版國安法通過,近年許多香港朋友選擇移居台灣,每年的六四紀念活動,也因為有了香港學生參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希望明年六四時,能在中正紀念堂重建六四恥辱柱。

曾建元說,中正紀念堂當年不僅曾舉辦聲援六四活動,表達台灣人民對當年六四犧牲人士的紀念,也曾是台灣三月學運的聚集之地,象徵台灣民主化開始往前邁進,與大陸專制拉開了距離。

目前中正紀念堂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規劃下,未來將轉型為「反省威權公園」,但目前尚未開始執行。相關單位對於是否同意未來在此重建這座作品,尚無任何回應。

華人民主書院之前曾邀請高志活與台灣民眾舉行兩次視訊連線座談,高志活曾說,「針對藝術的打壓,不會讓藝術消失,反而只會賦予它新的意義,不斷重生」。移除六四恥辱柱,不再只是象徵過去所承載的六四事件記憶,也承載自2019年以來,港人反送中抗爭的記憶。

關於作品的顏色,高志活曾表示,創作時想到紅色是中共代表色,也代表犧牲者流下鮮血的顏色,但又想到國際特赦組織以黃色為代表色,他想把人權推動至中國,所以就結合紅色與黃色兩個顏色,就變成了橘色;王興中說,未來作品在台灣重建,也會漆上橘色以符合原作精神。

至於遭分解的原作品命運,王興中說明,在港府未回應國安法豁免下,高志活無法前往香港取回作品,未來會遭如何處置,目前仍是問號;不過,原作的3D掃描檔案已放在網站公開供人下載,以記者會上展示的迷你版作品,只要台幣2千元,就可以透過3D列印製作一座迷你六四恥辱柱,「港大拆掉一根柱子,卻在世界產生千千萬萬座柱子,以前其他國家的人沒注意這座作品,現在反而散播到全世界」。

對於移除國殤之柱的決定,港大先前指,因作品日久老化,參考獨立法律意見和風險評估後,港大校委會衡量大學的整體利益,決定移走國殤之柱;港大稱,從未批准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校園放置雕像,有權隨時採取行動處理,形容法律意見認為,繼續容許該雕像在校園展示,會為大學帶來觸犯本港刑事罪行條例的法律風險。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For the 3D source of the Pillar of Shame, click here.
國殤之柱 3D 源碼,請按此

Photo credit: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Citizen news & 何家達
華人民主書院、《眾新聞》及 何家達

工聯會的陳穎欣指,國殤之柱屬於誰人也不知道,移除它是非常合乎現在市民的期望。黎家威攝

陳家珮指自己是港大學生,不方便回答,又說要返到學校才知道感受。陳子敏攝

新思維狄志遠擔心移走「敏感」物品引來社會反響,但又說港大是有權這樣做。黎家威攝

25/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Hong Kong Legislators-'elect' replied regarding the Pillar of Shame
Joephy Wing-Yan CHAN, 'Matched the expectation from (Hong Kong) citizens'
Judy Ka-Pui CHAN, 'I am a stu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at I am not convenient to answer'

候任議員對國殤之柱回應 陳穎欣:合乎市民期望 陳家珮:我是港大學生不方便答

港大昨晚(22日)深夜突然圍封拆卸屹立24年的國殤之柱,港大校委會是22日開會決定拆卸,幾小時後隨即有所行動。一眾立會新晉候任議員今(23日)出席立法會參觀活動後被問及事件,於港大畢業的工聯會陳穎欣指,國殤之柱已在沒有通知港大的情況下,放置在校園內超過20年,「相信對於港大校友、甚至港大本身都唔知,呢個國殤之柱到底屬於邊個」,因此移除亦非常合符市民期望。新民黨的陳家珮表示自己現時是港大學生不方便回應,指「返到校舍先知道感受」。新思維狄志遠則認為,大學校方有權處理校內事務,但就質疑「係咪需要咁急速」。

國殤之柱拆卸行動於昨晚約10時開始,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校方突然派工人以圍板圍封國殤之柱,直至凌晨時份被分割成兩部份後被移走。

多名立法會新丁今早(23日)參觀立法會,期間被問及對國殤之柱事件看法。候任立法會議員、工聯會陳穎欣指,之前已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有談過國殤之柱,認為國殤之柱已在沒有通知港大的情況下,在校園內擺放超過20年,很多校友以至港大校方都不清楚,到底國殤之柱誰屬,「我認為呢個都係個好大嘅問題,而移除佢亦都好合乎而家市民嘅期望」。

社會福利界候任議員、新思維狄志遠則認為,大學校方有權處理校內事務,但質疑「係咪需要咁急速」,「我好希望今日社會慢慢走向和諧,唔好太多針鋒相對,去辦事嗰陣要考慮社會反應同埋市民感受」。

狄續指,擔心突然移走這「敏感」物品而引來社會反響,「我唔否認佢(港大)有權,但呢個係咪一個聰明嘅做法呢?呢啲小動作係咪有利社會和諧呢?佢就要三思」。他亦認為,移走國殤之柱並不代表市民不可再悼念六四,「以前我哋參與六四,係為咗去悼念一啲死難者,我認為仍然有空間」。

醫學院畢業的候任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林順潮亦支持這次行動,「對個物主都通報咗一段時間,都要處理」,認為或因以免滋擾他人,因此凌晨時分拆除是合適做法。至於會否影響港人悼念六四,他指六四事件的定性「歷史自有判斷」,香港亦是言論自由之地,「但如果你(國殤之柱)係霸佔咗個地方,就唔應該喺嗰度」。

同樣是候任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的陳曼琪是港大校友。被問到對事件回應時,她僅指「香港係法治地方,全部依法處理」,隨即說要趕去開會急急離開。至於民建聯梁熙則未有回應有關提問,僅指「等我繼續參觀埋先」。

另外,今早部分議員出席慶祝立法會選舉圓滿成功花車巡遊,同樣被問到國殤之柱拆卸事件。

立法會議員陳家珮表示自己現時是港大學生不方便回應,指「番到校舍先知道感受」。同樣為港大校友的何君堯議員認為拆卸行動雖然較為緩慢但是正確行為,因為「任何擾亂學生思想,將是講成非,將非講成是,我覺得唔啱,本末倒置嘅嘢清得幾多就要清」。

不過,陳家珮出席下午立法會參觀活動時,再以不同說法回應事件。她指,自己正攻讀港大國際與公共事務碩士,上學時都經常經過國殤之柱,拆卸屬意料之內,亦合符很多市民期望。有傳媒問到港大未有預先通知便突然拆卸,做法有否不當,她反問記者「預先通知邊個呢?」,又透露數個月前已收到校方電郵,「呢個國殤之柱擺落校園之前其實無得到任何批准」。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工人通宵將國殤之柱分拆並移離港大校園。何家達攝/資料圖片

鄒幸彤9月初被捕後被帶到法庭,其後被還押至今。資料圖片

9月10日警方搜查六四紀念館,並帶走多個展板及展品,圖為卡通版的支聯會創辦人司徒華畫像。資料圖片

24/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Timeline of contraction of space of commemorating Tian'anmen Massacre within a year

悼念六四空間一年內收縮時序

香港曾經是中國土地唯一可以公開悼念六四事件的地方,政權對六四的取態也被視為香港自由的寒暑表。可是2021年 - 這一年之間,差不多與六四相關的人事分崩離析,支聯會解散、大學校園內國殤之柱、民主女神像、六四浮雕近日深夜移走,去年帶領遊行的民主派人士被重判。

眾新聞整理一年內六四悼念的空間如何收窄:

5月4日:康文署以疫情為由拒絕處理支聯會維園申請。同期,陸續有團體退出支聯會。

6月4日:六四集會被禁,警方封鎖維園。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六四當日早上被指宣傳未經批准集結被捕。

8月25日:警方懷疑支聯會是外國代理人及要求支聯會公司註冊的董事及幹事提交資料,但其後無再公開指控支聯會是外國代理人。

9月9日:警方先後拘捕鄒幸彤及多名支聯會常委指支聯會拒交資料,六四紀念館被警方破門搜查,幾乎帶走所有展品及展板。支聯會、何俊仁、李卓人、鄒幸彤其後被控顛覆國家政權,何李因其他案件在囚,鄒幸彤被拒保釋。

9月16日:支聯會按警方要求,移除網站及Facebook等資料。

9月25日:支聯會通過解散。雖然如此,警方其後凍結支聯會物業及銀行帳戶。

10月7日:港大透過律師行致函支聯會,要求將國殤之柱移離港大校園。

10月26日:行政會議通過將支聯會剔出公司註冊,並指支聯會綱領旨在顛覆國家政權。

12月13日:多個民主派人士六四非法集結罪成,李卓人刑期最重判14個月,黎智英判13個月。

12月23日:港大移除國殤之柱。

12月24日:中大移除民主女神像;嶺大移除六四浮雕。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 何家達《眾新聞》及 何家達

國殤之柱被移走後,朝早有港大舊生及學生到現場了解,部分人不願意接受訪問。郭鈺誠攝

《眾新聞》資料圖片

來自南韓港大三年級理學學生同樣認為校方行為偷偷摸摸。陳子敏攝

23/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The Pillar of Shame demolished]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shocked and stayed until mid-night for witnessing
Alumni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the time of demolition was sneaky
'The physical pillar could be demolished, (but) the thing in our mind cannot be removed'

【國殤之柱消失】內地生震驚留守至深夜見證 港大舊生稱拆卸時間鬼祟 「實物可拆走、腦入面東西拆唔走」

港大校方深夜突然清拆國殤之柱,有兩名內地生在場留守至凌晨,希望能見證國殤之柱被清拆的歷史時刻。

倪同學和王同學(化名)今年就讀港大社會科學院四年級,兩人均於內地讀書成長,4年前才來港入讀港大。他們說,今晚本來在校園內參加聖誕派對,獲悉國殤之柱突被清拆,感到十分震驚,便趕來現場。

他們認為國殤之柱對港大和香港都有很大象徵意義,覺得國殤之柱被移除,意味香港的自由被收窄。「如果呢個國殤之柱喺度一日,即係呢個大學仲有學術自由。而家佢無咗,好似學術自由都無咗。」

港大舊生陳先生朝早來到港大,以往擺放國殤之柱位置,陳先生不願意上鏡,他批評校方選擇拆卸時間相當「鬼祟」,質疑如果校方認為拆卸行為是正確的話,為何要半夜採取行動。雖然他認為阻止不了校方的決定,但認為「實物可以拆走,但喺你腦入面嘅嘢係拆唔走」。

國殤之柱因紀念六四事件而被豎立於港大,內地生倪同學和王同學覺得意義重大。「國殤之柱喺度,佢至少代表第一呢件事(六四事件)發生過;第二係我哋可以公開討論呢件事。」他們慨嘆國殤之柱被移除後,代表大眾不能再在香港輕易公開談論六四,但相信人民的歷史記憶不會被磨滅。

在內地成長的二人,過去對六四事件只略有所聞,來港後才加深認識。倪同學說:「好多大陸同學,其實佢哋見到國殤之柱之前,都唔知道有呢件事(六四事件),之後佢哋可能無機會知。」

為自由而來港讀書,但過去4年,他們見證香港政治環境大變,昔日自由不再,他們不願評論責任誰屬。王同學感嘆:「不能怪責香港。我們為了自由來到香港,我們看到香港人如何捍衛自由,不認為應該責怪香港或香港人。(It’s not Hong Kong to blame. We come to this place for freedom, and we see how people try to defend it, we don’t think Hong Kong or Hong Kong people are to blame.)」

留守至深夜的兩人,承認作為學生不能改變甚麼事情,他們深信:「見證是有力量的,去參與、去記住事件。(But witness have power, to participate, to remember the thing.)」

到朝早,國殤之柱原址只剩下一塊空地,港大畢業生陳先生朝早特別前來港大懷緬。他批評校方選擇在凌晨時間拆卸,相當「鬼鼠」,質疑如果校方認為拆卸行為是正確的話,為何要半夜採取行動。雖然他知道阻止不了校方的決定,但認為「實物可以拆走,但喺你腦入面嘅嘢係拆唔走」。陳更為政治立場鮮明的教授擔憂,因為拆卸事件嚴重影響港大學術自由。

另一位來自南韓的港大三年級理學學生同樣認為校方行為偷偷摸摸(sneaky),晚上突然拆卸之餘又沒有通知學生。他認為拆卸是限制藝術品展示帶出其意義,校方應該保留該藝術品。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相信是國殤之柱的底座,於清晨六時被移走。何家達攝

工人將一座以白布和透明膠布包裹的柱狀物自黃克競樓搬出。何家達攝

凌晨1時許,國殤之柱外圍的小石地已被掘至只剩平坦的泥地,工人正以白膠布將國殤之柱包圍。《眾新聞》讀者向《眾新聞》提供

工人搬運大批鐵架到國殤之柱外圍。林勵攝

原本可看到國殤之柱的地方都被圍板封鎖。林勵攝

國殤之柱擺放的位置四周都被封上圍板及白布。《眾新聞》讀者向《眾新聞》提供

黃克競樓後方車路亦被保安封閉,現場有大型貨櫃車停泊,保安以強光趕記者離開。鄭啟智攝

被白布圍着的國殤之柱。《眾新聞》讀者向《眾新聞》提供

從另一邊看國殤之柱亦被白布遮着。《眾新聞》讀者向《眾新聞》提供

凌晨時份,工人清走圍着國殤之柱的小石地的小石。

22/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Many photo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ormed and removed the Pillar of Shame at mid-night
The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decision on the same date
(The pillar) Divided through mid-night, demolished within 8 hours

【多圖】港大深夜突襲拆卸國殤之柱 校委會決定即日執行 通宵分割 8小時消失 

屹立香港大學校園24年的國殤之柱,22日深夜被港大校方圍封拆卸,行動晚上10時許開始,校方派工人設置圍板圍封國殤之柱,現場傳出電鑽等工程嘈音。今日清晨4點,十多名工人將一座以白布和透明膠布包裹的柱狀物自黃克競樓搬出,估計屬被拆卸移走的國殤之柱。工人先將柱狀物吊高,以膠布包裹外層,再將其暫時停放於路邊。

國殤之柱於整個凌晨時份被分割成兩部分移走,直至清晨六時,相信屬於底座被搬走,期間現場突然熄燈,工人要摸黑包裝、吊起和移走柱身,直至早上七時,整支國殤之柱被搬走,放入貨櫃內,再由貨車運走,但不清楚將會搬到哪裏存放。至於現場的封鎖範圍亦收窄,不再用白布遮擋,只餘國殤之柱原擺放位置被圍板圍封。

就通宵突然移走國殤之柱,港大校委會發聲明回應指,是於22日的會議決定移走處於校園内、名為「國殤之柱」的雕像。港大稱,該雕像已日久老化,校方亦在參考獨立法律意見,進行風險評估後,「認為繼續容許該雕像於校園展示,會為大學帶來觸犯本港刑事罪行條例的法律風險」。

港大在聲明中更表示,「大學從未批准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校園放置該雕像,亦有權隨時採取適當行動處理」,並稱大學極為關注雕像狀況欠佳所帶來的潛在安全問題,認為校委會衡量了大學的整體利益,作出有關決定。聲明中並稱,校委會指示大學在移除雕像後妥善跟進,並就適當的安排繼續尋求法律意見。

22日晚上十一時許,眾新聞記者現場所見,地下、樓梯、一樓平台,多個望到國殤之柱的位置都被圍封,現場傳出疑似工程嘈音。保安伸手擋記者鏡頭指,「不要影、不要影。」被問到是否拆卸國殤之柱,保安說:「不清楚、不知道。」黃克競樓後方車路亦被保安封閉,現場有大型貨櫃車停泊,保安以強光趕記者離開。

消息透露,港大校委會今日(22日)開會決定,拆卸國殤之柱。港大中人分析,今次決定是因為國安部門施壓,幾乎是直接中央施壓。

丹麥雕塑家高志活發聲明,對事件表示震驚,並批評香港變成無法無天之地。高志活說,超過三個月前已經致函港大,但一直不成功,批評港大的做法完全不合理及摧毀私人物品,並要求港大處理好雕塑,否則會要求索償。高志活續說,全世界多個國家都願意接受國殤之柱,並引述丹麥外交部願意幫助,批評香港當局做法羞恥、濫權,「顯示香港成為無法無天、無保障人民、藝術及私有財產之地」。(It is a disgrace and an abuse and shows that Hong Kong has become a brutal place without law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protecting the population, the arts and private property.)

丹麥外長Jeppe Kofod亦就事件回應,表示情況令人擔憂,並強調言論自由是基本權利,在香港也適用。Kofod書面回應丹麥傳媒及美聯社時形容,最新事態進展令人擔心,雖然丹麥不能主宰其他地區展示什麼藝術,但藝術是一個基本權利。他又表示,已向中方及中國駐丹麥大使館溝通,尋求解決的辦法。

根據《學苑》報道,港大校方晚上10時許,設置圍板圍封國殤之柱。從相片可見,多名工作人員,在國殤之柱地上及一樓平台架起黃色圍板,又拉起白布遮蓋國殤之柱。

記者現場所見,國殤之柱所在位置不斷傳出電鑽聲,十多名工人在場,輪流運走相信是被鑽爛的碎石。工人在國殤之柱旁搭建了多層工作平台,凌晨約12點半,工人開始清拆該工作平台,估計是為了運走國殤之柱作準備。

至凌晨一時許,由讀者提供的照片可見,圍着國殤之柱四周地下的小石地,所有小石已被掘走,只剩下一幅平坦的泥地,工人正以白膠布將國殤之柱包圍。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章剛過去的周日投票時,形容處理國殤之柱有困難,需先澄清擁有權誰屬,再重新尋求法律意見。國殤之柱創作人、丹麥雕塑家高志活同日發聲明指,未來一年在中國政權的陰霾下,恐怕雕塑將難逃被破壞、被移走的命運,期望世界持續關注事件,向中方拖壓。

高志活曾在1997年形容國殤之柱是「測試香港言論自由的試金石」。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18/12/2021
Commons《同文》

English language may become a barrier for Hongkongers to consult their GP doctors in the UK
Hongkonger, Mia, providing Cantonese interpretation for NHS, 'Wish to help more Hongkongers'

移英睇醫生英文或成障礙 港人Mia為NHS提供廣東話傳譯:希望幫到更多香港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姚躍華/同文

16/12/2021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

Opinion: Hong Kong’s freedom fighters need our help

觀點:香港自由鬥士需要我哋嘅幫助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Photo credit: 姚躍華/同文

13/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Court case of incitement of 4th June Tian'anmen Massacre Vigil] Eight defendants sentenced to jail for 4.5 months to 14 months
Judge reprimanded they were arrogant to emphasise the right to assemble but ignore the pandemic
Jimmy Chee-Ying LAI, 'IF COMMEMORATE THOSE WHO DIED BECAUSE OF INJUSTICE IS A CRIME, THEN INFLICT ON ME THAT CRIME AND LET ME SUFFER THE PUNISHMENT OF THIS CRIME.'

【煽惑六四集會案】8被告囚4個半月至14月 官斥自大只重集會權利漠視疫情 黎智英:若悼念六四是罪 就讓我背負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眾新聞》

13/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Court case of the peaceful assembly of 4th June Massacre Vigil] Eight defendant sentenced to jail for from 4 months and 2 weeks up to 14 months
Judge, 'Defendants are arrogant to think that the vigil is more important then the public health.'

【不斷更新】六四和平集會案 8 被告判囚 4 月 2 周至 14 月 官:被告傲慢認為悼念比公眾衞生重要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Related article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Nasha Chan

13/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Court case of Keith Chung-Yin FONG] Prosecutor applied for exhibition of video clips as evidence in order to prove FONG's intention to buy laser pens, but most rejected by the judge

【方仲賢案】控方申示威片段等資料呈堂 供法庭推論購筆意圖 大部分遭官拒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及 Keith Chung-Yin FONG 方仲賢

13/12/2021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Court case of Keith Chung-Yin FONG regarding buying laser pointers
Judge rejected exhibition of (FONG's) Facebook posts as evidence, 'It's dangerous to use it to induce (FONG's) intention to hurt policemen just because he had anti-(Hong Kong) Government stance'

方仲賢買鐳射筆案 官拒FB帖文呈堂:以反政府立場推論傷警意圖好危險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12/12/2021
SKY News天空新聞》

Hong Kongers warn of 'social conflict' as new arrivals to UK struggle to find jobs, housing and school places

香港人警惕「社會矛盾」 英國新移民努力搵工、搵屋同學位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Photo credit: Sky News天空新聞》

12/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A primary school in Hong Kong followed instructions from the Education Bureau, playing video clip about Nanjing Massacre during WW2 to students
Students were frightened
Parents complained

圓玄小學按教育局建議 向學生播南京大屠殺片段 小一學生受驚、家長投訴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及南京大屠殺片段截圖

11/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London) sent a letter to The Sunday Times, reprimanding the editorial for false statement, and claiming that appeal to boycott election (in Hong Kong) is illegal

港駐倫敦經貿辦去信《星期日泰晤士報》 斥社論失實 籲杯葛選舉違法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10/12/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From 'half-nerd' to Hong Kong student leader

由「半個毒男」到香港學生領袖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10/12/2021
City A.M.

A diplomatic boycott of Beijing’s winter Olympics is a vote for a free Hong Kong

外交抵制北京冬奧係為自由香港投下一票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Laurel Chor/Getty Images

09/12/2021
Hong Kong Watch 香港監察

These convictions make a mockery of claims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uphold the Basic Law

黎智英等人的定罪顯示香港政府維護《基本法》的說法實屬荒謬

Link here. (Contents in both English and Hongkongese 香港語及英語內容)

09/12/2021
i-CABLE News (Hong kong)《有線新聞》

Accused for illegal assembly of 4th June Tian'anmen Massacre Vigil
Jimmy LAI Chee-ying, Tonyee CHOW Hang-tung, and Gwyneth HO Kwai-lam all convicted

去年六四「非法集結」案 黎智英、鄒幸彤、何桂藍全部罪成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CABLE News《有線新聞》

08/12/2021
Communiqué Magazine,
Havard Kennedy School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報雜誌》

Dennis Kwok on the Inevitable End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郭榮鏗撰文談及一國兩制的必然結束

Link here. (Contents in both English and Hongkongese 香港語及英語內容)

08/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Tonyee Hang-Tung CHOW, 'Don't use pandemic and crowded roads to deny the political agenda.'

【六四集會案】鄒幸彤:不要用「疫情」和「人多路窄」迴避政治目的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 朝雲

05/12/2021
The Sunday Times星期日泰晤時報

China shows its true colours — and they’re not pretty

中國展現其真彩,不過唔靚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IMAGES

05/12/2021
The Independent獨立報》

Peng Shuai’s disappearance shows why the UK must provide a safe haven for young Hongkongers

彭帥失蹤顯示點解英國定要提供避風港畀年輕香港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Reuters《路透社》

02/12/2021
The Migration Observ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學移民觀察》

As UK receives 88,800 visa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BN(O)s since January, Oxford research shows those planning to move are predominantly young and skilled

英國自(2021年)1月以嚟收到 88,800 嚟自香港 BN(O) 嘅簽證申請,牛津研究顯示當中移民者絕大多數為年輕及具技能者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02/12/2021
Commons《同文》

The film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world's 1st public screening in the USA. Sold out in New York stop. Extra sessions in Washington and San Francisco

《時代革命》美國全球首次公映 紐約站售罊 華盛頓、三藩市加開一場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總編輯/同文

02/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Social media accounts of 12 programmes of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including 'Hong Kong Connection' & 'Headliner' would ceased operation tomorrow (03/12/2021)

《鏗鏘集》、《頭條新聞》等至少12個節目社交平台 明起「結束運作」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02/12/2021
LBC

[Exclusive] Activist Nathan LAW Takes Your Calls

獨家】羅冠聰上英國「峰煙」節目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02/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Tonyee Hang-Tung CHOW accused of incitement of participating in 4th June Tian'anmen Massacre Vigil
Her own closing submission, 'Opening to door of speech crime is dangerous.'

鄒幸彤被控今年煽惑參與六四集會 親結案陳詞:打開文字獄的大門係好危險嘅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2/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Greta Thunberg's letter to Joshua Wong, 'You are a big hero. You are never alone.'

瑞典環保少女 (按: Greta Thunberg) 向黃之鋒寫信:你是大英雄 永遠不孤單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1/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Lithuanian Deputy Foreign Secretary talking about Hong Kong and why their attitude toward China would have changed since 2019

【中國・中東歐・1】立陶宛副外長談香港,與 2019 年起對華取態為何改變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1/12/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Paul HARRIS weeded out right before the trial of the court case of (Transliteration) Chun-Man MA (a.k.a. 'Captain America 2.0')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 'Officers of the Legal Aid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visited Stanley Prison and warned MA in person.'

消息:夏博義開審前遭剔出「美隊 2.0」案 南早:法援署人員親到赤柱監獄「警告」馬俊文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1/12/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The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the Heads of Secondary Schools : In average, 32 student dropped out per school, and 7.1 teachers resigned
Numbers of leaving Hong Kong is rising
Education Bureau: Threshold relieved allows more people to immigrate

中學校長會調查:平均每校32學生退學 7.1位教師離職 離港數字升 教育局:門檻放寬增條件不足者移民機會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30/11/2021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Pro-establishment in Hong Kong pursuing 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e (HKPORI) for inciting to vote blank ballot
Dr Kim-Wah CHUNG: It is a must to list out all of the possibilities

建制狙擊香港民研煽惑不投票 鍾劍華:列出所有可能是應有之義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28/11/2021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Exclusive] Director of documentary film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Kiwi CHOW, 'Film is just a means. I can sacrifice myself for social justice.'

【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電影是手段,我願為公義犧牲自己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30/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The results of 'Hong Kong Biannual Award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in 2021 not yet released, but candidate books about Umbrella Movement and LIU XiaoBo being off shelf

圖書館「文學雙年獎」結果未公布 參賽詩集先被下架 內容涉傘運及劉曉波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9/11/2021
Hong Kong Watch 香港監察

Hong Kong Watch's latest report shows that 93% of all defendants regarding anti-extradiction law protests born in or after 1997

香港監察新報告顯示:所有反送中示威案件被告當中 93% 於 1997 年或以後出生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and Hongkongese 英語及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Hong Kong Watch 香港監察

Further readings:

Hong Kong Watch Full Report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

Hong Kong Watch Full Statement (English and Hongkongese 英語及香港語)

29/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Independent Commissioner Against Corruption (ICAC) of Hong Kong issues warrants of arrest
Simon Yun-Lu PEH (the Commissioner), 'Don't think we have no clue even if you are not in Hong Kong.'
Ted Chi-Fung HUI, 'This even help and promote voting blank ballots.'
Man-Chun Y
AU, 'Noted.'

遭廉署通緝令 白韞六:唔好以為唔係香港就冇佢乎 許智峯:反宣傳投白票 丘文俊:哦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9/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Independent Commissioner Against Corruption (ICAC) of Hong Kong lists Ted Chi-Fung HUI & Man-Chun YAU as wanted, alleging they incite Hong Kong citizens either to vote blank ballots or not to vote.

廉署通緝許智峯、丘文俊 指兩人煽惑市民投白票及不投票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8/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Golden Horse Awards]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awarded the Best Documentary
Clara Cheuk-Yiu LAW, the director of 'Drifting Petals', awarded the Best Director
Jun LI, the director of the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Drifting' yelled 'Hong Kong, add oil!'
【金馬獎】《時代革命》贏最佳紀錄片 《花果飄零》羅卓瑤獲最佳導演 《濁水漂流》李駿碩獲獎呼「香港加油」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Opening Short Clip of Golden Horse Awards Ceremony, 'Let films speak themselves.'
Showing extracts of several films about '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Movement'

金馬獎頒獎禮開場影片「讓電影自己說話」
穿插多部香港「反送中」製作片段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Golden Horse Awards]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awarded the Best Documentary
Kiwi CHOW, the director, 'The production belongs to every Hongkonger who has conscience, believes in social justice and have cried for Hong Kong.'

【金馬獎】《時代革命》奪最佳紀錄片 周冠威:作品屬每個有良知公義、為香港流過淚的港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Golden Horse Awards]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awarded the Best Documentary
Touching
speech of Kiwi CHOW, the director, 'After the siege of PolyU, a 16-year-ol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was hugged by their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and he deserved it.'

【金馬獎】《時代革命》奪最佳紀錄片 周冠威感言全文:理大圍城後,16 歲中學生得到的擁抱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Golden Horse Awards - Preface] Several films about the social movement in Hong Kong nominated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nominated for the Best Documentary, and Clara Cheuk-Yiu LAW, the director of 'Drifting Petals', nominated for the Best Director

【金馬獎.前瞻】多部香港社運相關作品入圍 《時代革命》爭最佳紀錄片 羅卓瑤《花果飄零》提名最佳導演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As One娛壹

[Golden Horse Awards]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awarded the Best Documentary
Director of the film, Kiwi CHOW, 'The production belongs to every Hongkonger who has conscience and believes in social justice'

【金馬獎丨《時代革命》封金馬最佳紀錄片 導演周冠威:作品屬於有良知有公義香港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As One《娛壹》

27/11/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awarded in Golden Horse Awards Ceremony, qualifying for the Oscar

《時代革命》贏金馬獎 獲奧斯卡參賽資格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眾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Philosophy books published by 'Corrupt The Youth' being off shelf in public libraries in Hong Kong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We will make if off shelf when we find out suspected items being in breach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書遭公共圖書館下架 康文署:當發現可能違法將停館藏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Exclusive in the UK] Decided to move to the UK after seeing the de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
Arisina MA wept, 'I feel guilty about leaving Hong Kong without saying goodbye to my patients.'

【英國專訪】睹公民社會解體決意移英 馬仲儀哽咽﹕內疚沒好好跟病人道別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An episode of 'The Simpsons' about the 'Tank Man at Tian'anmen' not available on Disney+ in Hong Kong, but available on Disney+ in the UK and the USA

《阿森一族》集數重現「天安門坦克人」一幕 Disney+ 香港無上架 英美可如常收看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Disney+ Screenshot by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Young female Hongkonger immigrant in Canada, who was almost her 28, passed away due to car incident

港年輕女移民加拿大車禍喪生 本來即將迎接 28 歲生日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6/11/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Golden Horse Awards series #58] Clara Cheuk-Yiu LAW broke her own records of having no award within four consecutive ceremonies
Poetry in the film showed the diaspora (of Hongkongers) which makes her the Best Director
LAW worried, 'I don't know whether I can watch this film (
'Drifting Petals') in Hong Kong.'

【金馬奬58】羅卓瑤中止4連獎項落空紀錄 詩意呈現離散處境奪最佳導演 憂「不知能否在香港看到這部片(按:《花果飄零》)」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金馬執委會提供 (note: the actress Lin LAI (黎卓玲) in the photo)

Official Trailer of 'Drifting Petals' on YouTube 《花果飄零》YouTube 官方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WtYhn-a_g

26/11/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Director (REN Xia) and actors of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held post-screening talk
Replying to the criticism of having too many co-incidents, REN, 'There is no mercy in Hong Kong already. Please let the film show the God's will.'

《少年》導演率兩演員映後座談 回應「劇情巧合太多」 任俠:香港已無天理,請允許存在天意!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金馬影展提供(攝影:KRIS KANG​)

26/11/2021
she.com

Short film:
微電影:《這邊一切安好》

[A British film 100% made by Hongkongers] Director, 'No one can look down on Hongkongers.'

【100% made by Hongkonger 的英國電影】導演:冇人可以睇小香港人

25/11/2021
Hong Kong Free Press香港自由新聞

Hong Kong’s Carrie Lam vows to ‘plug loopholes’ in interne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e and manage the media’

香港林鄭月娥誓要喺互聯網法規上「堵塞漏洞」及「監管傳媒」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Photo credit: Jimmy Lam/USP & HKFP

24/11/2021
Radio Free Asia《自由亞洲電台》

[Exclusive] Arisina MA after leaving Hong Kong
Living in anxiety is meaningless
Emphasising just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 prospect, not immigration
Resigned since worrying about taking oath (to the HK Gov)

【獨家】馬仲儀離港專訪:活得不安就沒有意義 強調前路未明非移民 憂宣誓致離職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antonese Team of Radio Free Asi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製圖

24/11/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Hong Kong: Pro-democracy activist Tony CHUNG jailed under security law

香港:民運人士鍾翰林因國安法而入獄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23/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National Security Law] Tony CHUNG admitting secession and money-laundering, sentenced to jail for 3 years & 7 months

【國安法】鍾翰林認分裂國家和洗黑錢 判囚 3 年 7 個月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2/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Allen AU's Publication about media censorship off shelf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We will make if off shelf when we find out suspected items being in breach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區家麟新聞審查著作疑被下架 康文署:當發現違反國安法將暫停館藏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2/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Hong Kong Free Press: 29 books relating to Tian'anmen Massacre off shelf in libraries in Hong Kong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We will take it serious when suspected items being in breach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HKFP︰29 本六四書籍遭圖書館下架 康文署:當館藏或涉國安法會嚴肅處理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1/11/2021
Hong Kong Free Press《香港自由新聞》

Exclusive: Hong Kong public libraries purge 29 titles about the Tian'anmen Massacre from the shelves

獨家:香港公共圖書館將 29 本六四書籍下架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Selina Cheng/HKFP

21/11/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2nd Anniversary of PolyU Siege] Recording people's scars
Hong Kong documentary filmmaker, 'Let future people understand what Hongkongers were doing in 2019.'

【理大兩年】記下群眾傷痕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讓將來的人理解2019年的人在做甚麼。」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Samson Huang, Citizen News

18/11/2021
Free HK Media

Free Hong Kong Media - Social movement (2nd) anniversary [a comment from a PolyU student who has left Hong Kong]

Carry on, Hongkongers! The social movement has come to an end,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matters worth to follow up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re are fellow protesters still in jail, and a lot of them have to leave (Hong Kong)... I have a request - forget us not, please?

FHK社運周年【 已離開香港的理工大學學生留言 】

香港人要加油,唔好放棄。雖然場運動完咗,但仲有好多後續事情值得大家去跟進同留意。有好多手足仲坐緊,又有好多被迫離開…但我有一個請求,可唔可以唔好忘記我哋?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itium Media端傳媒

18/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612 Humanitarian Relief Fund halted
Secretariat formally dissolved at the end of last month (Oct 2021)

612 人道支援基金停運 秘書處上月底正式解散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18/11/2021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Chickeeduck remains online shop only
Herbert
CHOW wept, 'I am not a good boss.'

Chickeeduck僅保留網店 周小龍落淚:我唔係好老闆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Inmediahk.net《獨立媒體》

1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2nd anniversary of PolyU siege] almost 90% of court cases pending 1st hearing - the longest waiting time being 4 years
Defendant: 'Long waiting time makes me forget what happened'

【理大衝突兩年】近 9 成案件未開審 最長需等四年
被告:已等到不記得案發經過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17/11/2021
Radio Free Asia自由亞洲電台

[Diasporal Hongkongers] 2 years after the PolyU siege
A 19-year-old exile: I want to go back to Hong Kong, indeed

【離散港人】理大圍城兩年後 19歲流亡者:我真係好想返香港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antonese Team of Radio Free Asi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製圖

Extended reading 伸延閱讀:
Interview of a person - 372 days of an asylum seeker - Ivan: 'I miss Siu-mai in Hong Kong very much'
專訪小人物|尋求政治庇護者的372天 Ivan:好掛住香港嘅燒賣

07/11/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Overseas Hongkonger online media 'Commons' debuted last month (Oct 2021), hoping to inherit the identity
Michael Ngan being the chief writer

海外港人網媒《同文》上月推出
冀延身分認同 顏武周任主筆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3/11/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order closures threaten Hong Kong's financial hub status

封關威脅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01/11/2021
Commons《同文》

A Hongkonger running a stall in markets and learning to chat about various topics.
Exploring local customers while preserving Hong Kong's features
Owner, Kay, 'Not as difficult as I thought'

英市集擺檔學開話題 拓本地客保香港特色
檔主Kay:沒想像中困難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姚躍華/同文

29/10/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Is Hong Kong's future as Asia's financial hub at risk?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嘅未來係咪岌岌可危?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眾新聞製圖

支聯會在9月25日特別會員大會中通過解散決議。 資料圖片

26/10/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Chief Executive and Execu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ordering to revoke the company registration of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
Hong Kong Gov., '"End one-party dictatorship" is sedition'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命令剔除支聯會公司註冊 政府:「結束一黨專政」旨在顛覆國家政權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今日宣布,根據《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命令公司註冊處處長將支聯會從公司登記冊中剔除。政府發言人解釋指,特首及行會是在考慮警務處處長的初步建議和所夾附的相關資料、保安局局長的意見,以及支聯會和支聯會其中一名董事提交的申述後,作出有關命令。

支聯會清盤人蔡耀昌回應政府有關決定,表示遺憾和難以理解,並重申不認同、也不接受政府當局對支聯會作出的定性,亦看不到政府有清晰和足夠理據指稱支聯會在是危害國家安全。他並強調,綱領的涵義仍在法院審理當中,現時就取消公司註冊並不合理;而且支聯會正進行清盤程序,完成後就等同解散,看不到政府有何必要多此一舉。蔡耀昌又指,破產管理署署長將會因應行會的決定,取代清盤人,接手支聯會的清盤工作。

發言人指,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注意到相關證據顯示,支聯會一直堅持和宣揚其五大綱領,包括「結束一黨專政」,按所有相關資料來理解,客觀涵義就是結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支聯會亦一直積極持續通過活動推動其五大綱領。

就有關決定,發言人亦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港區國安法作解釋,指根據國家憲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權機關和所有國家機關。根據國安法第22條,禁止顛覆國家政權,其中涵蓋組織、策劃、實施或參與實施以武力、威脅使用武力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推翻或破壞《憲法》所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以及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政權機關,旨在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

發言人表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認同警務處處長和保安局局長的看法,同意支聯會的運作謀求結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相當於謀求推翻屬國家憲法所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制度,旨在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綜觀所有因素,亦信納假若支聯會是《社團條例》所適用的社團,則支聯會可被保安局局長根據該條例第8條禁止運作或繼續運作,而禁止支聯會運作或繼續運作是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及公共秩序所需要。

政府發言人在新聞稿中強調:「維護國家安全至為重要。禁止支聯會運作,是對於自由結社和自由發表言論或表達的權利施加的必要和相稱限制。政府有實際需要從速依法採取措施,以盡量減低支聯會可能帶來的危害國家安全風險,從而按《香港國安法》的要求有效地防範和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的發生。」

根據《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第360C(1)條,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如信納一間根據《公司條例》(第622章)或任何《舊有公司條例》組成及註冊的公司,假若是《社團條例》所適用的社團,其註冊或註冊豁免本可根據《社團條例》第5D條取消者,或是保安局局長本可根據《社團條例》第8條禁止其運作或繼續運作者,則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可命令公司註冊處處長將該公司自公司登記冊中剔除。

另外,根據《社團條例》第8(1)(a)條,如社團事務主任合理地相信禁止任何社團或分支機構的運作或繼續運作,是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保護他人的權利和自由所需要者,社團事務主任可建議保安局局長作出命令,禁止該社團或該分支機構運作或繼續運作。

上月9日,支聯會七名常委:鄒幸彤、梁錦威、徐漢光、鄧岳君、陳多偉,以及已在獄中服刑的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和前副主席何俊仁先後被捕,及後被警方國安處指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同時凍結支聯會約220萬元資產。其後身在獄中的李卓人及何俊仁,透過支聯會社交網站聯名發表公開信,指就社會環境,認為主動解散是支聯會最好的處理方案,並公開呼籲各個成員團體代表支持解散支聯會。9月25日,支聯會召開特別會員大會通過解散決議,正式進入解散程序。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眾新聞》

25/10/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Amnesty to close Hong Kong offices over National Security Law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因國安法陰霾關閉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EPA

24/10/2021
Reuters《路透社》

Hong Kong banks to disclose related property of clients who breach security law

香港多間銀行須披露違國安法客戶物業資料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語內容)

(Photo credit: REUTERS/Tyrone Siu)

23/10/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The song 'Hai Gam Sin Laa' as metaphor of immigration wave in Hong Kong
'Trial And Error' communicate with audiences using their productions

《係咁先啦》隱喻香港移民潮 「試當真」用作品和觀眾溝通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and TONE MUSIC TV

22/10/2021
Commons《同文》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A household of five start getting used to the new life: Where we live, where our 'home' is

離愁後見海闊天空 一家五口移英漸慣新生活:我哋喺邊,邊度就係「家」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老三/同文

19/10/2021
The Mill

The Hongkongers are here: We met Manchester's new arrivals

‘Deep in our heart, we believe in the city and the British values'

香港人喺呢度:我哋見咗曼徹斯特嘅新移民

「喺內心深處,我哋相信呢座城市同埋英國價值」

Link here. (Chargeabl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付費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Dani Cole/The Mill)

11/10/2021
Hongkongers in Britain 英國港僑協會

Survey Report on Work and Employment for Recently Arrived Hongkongers in the UK

近期移英港人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Hongkongers in Britain 英國港僑協會)

08/10/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Hong Kong: University orders Tiananmen statue's removal

香港大學頒令移除國殤之柱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08/10/2021
Messenger

Councillors' appeal as 300,000 Hong Kong residents set to move to UK

英國區議員呼籲幫助打算移英嘅 30 萬香港居民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PA

04/10/2021
Young Po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Young Post,
《南華早報》

'I suddenly turned 30': Hong Kong teens discuss responsibility and nerves of move to Britain – and joys of less homework

「我突然變成 30 歲」香港少年人討論移英責任及煩處,以及少家課嘅快樂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Perry TSE

25/09/202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

London district holds ‘friendship festival’ to welcome Hong Kong BN(O) immigrants, soothe local worries over influx

倫敦某區舉辦「友誼節」歡迎香港 BN(O) 移民人士 緩解憂愁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Handout

支聯會今午召開特別會員大會,以41票贊成,4票反對,通過解散。

蔡耀昌在會員大會後見記者,公布會上通過解散議案。鄭靖而攝

蔡耀昌其後鞠躬,表示感謝港人過去32年與支聯會同行。鄭靖而攝

25/09/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Hong Kong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China's general assembly passing a motion to dissolve, 41 fors and 4 againsts
Richard Yiu-Cheong TSOI, 'A tinder will not go out whenever there is a flint'

支聯會會員大會41:4通過解散 蔡耀昌: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

支聯會今午召開特別會員大會,以41票贊成,4票反對,通過解散,隨即進入清盤程序。支聯會公司秘書蔡耀昌指,他對支聯會解散感到傷感,但很同意李卓人及何俊仁日前公開信所說,面對嚴峻環境,要選擇當前最好決定。他鞠躬感謝港人過去32年的同行,又指相信港人的信念不會改變,最後寄語:「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

支聯會常委會上月尾通過解散議案,今午2時於六四紀念館召開會員大會表決。現130多個會員團體之中,有45人出席,包括曾健成(阿牛)、觀塘區議會前主席蔡澤鴻、屯門區議員張錦雄。

據悉,大會由已辭去常委職務的公司秘書蔡耀昌主持,蔡耀昌在會上讀出由主席李卓人及前副主席何俊仁獄中寫給會員的信件,內容為支持解散的理據,之後有會員代表讀出副主席鄒幸彤早前表態反對解散的信件,及後有幾名會員代表發言表達意見,氣氛大致平靜,但亦有人發言期間一度哽咽。

大會最終以41票贊成,4票反對,超過75%的解散門檻,通過解散。蔡耀昌在會後見記者,宣佈支聯會已進入清盤解散程序,大會已委任他及職工盟前總幹事鄧燕娥作為清盤人,清盤程序完成後會再召開會員大會通過報告,之後向公司註冊處處長作最後報告,屆時支聯會就會被正式除名解散。他指,現時支聯會常委已停止工作,不會再有組織名義的立場及活動。

蔡耀昌指,他參與支聯會多年,對支聯會有非常深的感情,對支聯會解散感到傷感,但很同意李卓人及何俊仁日前公開信的說法,認為面對嚴峻環境要選擇當前最好決定。他引述李卓人最新寫給會員有關解散議案的信件的部分內容:

「任何政權都不能奪去人民的記憶和良知,支聯會的理念已傳承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火種在,希望在。爭取平反六四、建設民主的奮鬥,就由千萬人接棒。歷史任務未竟,功成當中有你和我!」

蔡耀昌其後鞠躬,表示感謝港人過去32年與支聯會同行,「支聯會過去32年的工作相信獲得港人支持,可惜不能繼續承擔有關工作,但相信信念已植根港人心中。人在,希望在。」

對於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今日指,任何組織若違反法例,不會因為解散就沒有刑事責任。蔡耀昌回應指,政府或保安局會採取甚麼行動並非由他控制,指當局的行動必須在陽光下進行。

支聯會解散,往後是否不會再有悼念六四?蔡耀昌指,未來是否再有六四集會難以預測,「但冇咗平台,不等如信念希望冇咗。始終相信:人在,希望在。」他相信港人的信念不會改變,會繼續以不同方式悼念六四。被問到有何說話跟天安門母親說,蔡耀昌指,港人過30多年的堅持,其中一個動力就是來自六四死難者及其家屬。對於支聯無法繼續運作,他向天安門母親表示歉意,指未來時間要交由港人承傳信念,在不同崗位走下去。

有記者問到,支聯會創會主席司徒華會如何看待解散,蔡耀昌指,相信華叔是有原則立場的人,也是重視組織安全以及政治環境中知進退的人,相信如果他在,面對嚴峻的政治環境,必定會用各種方法,思考如何令力量盡量保存、令群眾希望繼續。他又提到,未來會到華叔骨灰安葬之地作交代。

蔡耀昌最後寄語:「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

曾健成投票後離開時說,對支聯會解散感痛心,指政府用盡公權力迫使組織解散,但市民悼念六四的心不會變,又指相信歷史還支聯會公道。

支聯會全部常委均還柙或在囚中,除李卓人及何俊仁本身有案件服刑中,其餘常委早前因拒絕向國安處提交資料被捕,目前正還柙。李卓人及何俊仁早前寫公開信,認為就當前的社會環境,主動解散是支聯會最好的處理方案,呼籲會員支持解散。還押中的鄒幸彤亦發公開信,反對支聯會自行解散,認為否則會對運動造成挫折,令日後工作更難展開。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 鄭靖而 《眾新聞》及 鄭靖而

22/09/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Hongkongers in the UK held a Mid-autumn Festival event at Victoria Park in Salford, Manchester
Organiser: Soothing homesick & looking forward to (cultural) exchange with Britons

在英港人曼城「維園」辦中秋聚
發起人:緩解思鄉情緒 望與英國人交流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19/09/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London Hongkongers & Londoners co-organised "Friendship Festival"
Organiser, "Integration in the UK is more important than just staying within the (Hongkongers') community"

倫敦港人與當地人合辦「友誼節」
籌辦者:融入英國社會比圍爐重要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09/09/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Hong Kong: Police raid Tiananmen Square museum

香港警察搜查六四紀念館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13/08/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Kiwi Chow: The film-maker who took Hong Kong's protests to Cannes

周冠威,一位將香港示威帶入法國康城嘅製片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02/08/2021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 Exclusive: Director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Revolutions of Our Times', Kiwi CHOW, 'Films can record the era, and also change the era.'

BBC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電影可以紀錄時代,亦可改變時代」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31/07/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Liberate Hong Kong': The slogan that will land you in jail

「光復香港」,一句會送你入監獄嘅口號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30/07/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Hong Kong: First person jailed under security law given nine years

香港:第一位因國安法而身陷囹圄嘅人要坐九年監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ZUMA Press Inc / Alamy

30/07/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UK Govt. subsidising English courses - £800 per BN(O)
Experience from Hongkongers, "We can cooperate with the local authority proactively"

英政府資助 BNO 每人 800 英鎊學英文
港人經驗分享﹕可主動與地方政府合作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Kreepin Deth

24/06/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Jimmy Chi-Ying LAI's publications off shelf by public libraries suddenly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said suspected items which 'may be in breach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will be investigated

黎智英著作突被公共圖書館全線下架 康文署指「可能違反國安法」書籍須調查

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香港圖書館已將部分政治人物書籍下架,眾新聞發現,過去圖書館一直有20多本黎智英書籍可供借閱,惟昨日(24日)起暫已下架無法借閱,在圖書館網頁亦已無法檢索有關資料。

黎智英去年12月被落案起訴涉違國安法,至今約半年來,圖書館一直仍能搜尋及借閱黎智英撰寫的書籍。惟民建聯張國鈞周四下午發文指,有圖書館的「館長推介」架上放滿壹傳媒創辨人黎智英書籍,質疑康文署有否覆檢。康文署隨即在同日傍晚發稿,指若書籍違反國安法便會暫停相關館藏服務,但未有表明是否已立即抽起黎智英的書。

據眾新聞記者觀察,有圖書館同日晚上已迅速將相關書籍抽起,職員表示收到內部通知指該些書籍內容涉違反國安法,須下架作審核,全線圖書館已暫停相關借閱服務。

眾新聞記者本周一(21日)從中央圖書館仍能借閱數本黎智英書籍,並在館內見到整齊擺放至少逾15本黎智英撰寫的書籍,包括《自己的聲音》、《門窄路狹出生天》、《時代,請等等》、《經驗出智慧》、《我的理想是隻糯米雞》、《期待》、《靈感的拓荒者》、《夠了!退休!》、《樂觀是我最大的本錢》等,部分著作內容關於營商、飲食等;周一當日以圖書館網頁搜尋「黎智英」著作,能搜尋超過20項相關記錄。

惟周四(24日)晚上約7時後,再以同樣方法在圖書館網頁搜尋,已無法搜尋黎智英的著作,並顯示「沒有符合的檢索結果」;只有兩本由其他作者撰寫的黎智英傳記,仍能外借。眾新聞記者周四傍晚再到中央圖書館觀察,發現架上已全數沒有黎智英的著作,包括本周一仍在架上供借閱的《時代,請等等》、《窄路狹出生天》、《夠了!退休!》及《依見》。

康文署圖書館職員向記者表示,收到內部通知指該些書籍內容涉嫌違反國安法,須全部下架審核,現時全線圖書館已暫停相關借閱服務。職員未有透露確實下架時間,只謂是收到通知後盡快下架。職員又提到,由於書籍正在審核,建議讀者盡快還書,而相關書籍現時已不能續借,讀者只能在限期內保留。

眾新聞記者本周一(21日)從中央圖書館仍能借閱數本黎智英書籍。

黎智英於去年12月被國安處落案起訴涉嫌違反國安法,控以「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更因此一直被還柙。至今約半年來,圖書館一直仍能搜尋及借閱黎智英撰寫的書籍。

惟昨日(24日)下午民建聯張國鈞在其Facebook發文及圖片指,黨友中西區支部主席楊學明收到市民反映,康文署轄下的石塘咀公共圖書館「館長推介」架上,放滿黎智英的著作,並質疑康文署有否覆檢。楊學明回覆眾新聞查詢表示,昨早約11時收到市民反映後,他在中午約12時到現場,確認情況屬實,並拍照記錄。

康文署傍晚近6時發新聞稿表示,就石塘咀公共圖書館「館長之選」架上,「擺放一名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人士的多本著作」一事,康文署正進行調查,又指若有任何員工牽涉在內,將按既定機制採取行動。署方表示,如有關館藏內容可能違反國安法,會暫停有關館藏的服務,與有關部門研究內容是否違法。

眾新聞就圖書館是否已即日抽起黎智英書籍、抽起原因為何等問題再作查詢,康文署表示沒有進一步回應。

民建聯張國鈞在其Facebook發文及圖片指,石塘咀公共圖書館「館長推介」架上放滿黎智英的著作,質疑康文署有否覆檢。張國鈞Facebook截圖

被下架書籍包括黎智英的飲食書《肥佬黎食遍天下》,大部分由壹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部份下架書籍內容簡介:

《我的理想是隻糯米雞》2004年出版

書中分三個章節,人生、事業及政治,關於行走江湖、啟示如何在江湖裏找到快樂,包括「搵銀」等。

《肥佬黎食遍天下》2010年出版

書中分為「飲食之道」、「食在香港」、「食在歐洲」、「食在亞洲」等章節。

《樂觀是我最大的本錢》2011年出版

書中分成四個章節:我的經歷、我的經營、我的本錢、我的飲食

《經驗出智慧》2012年出版

內容包括黎智英的投資、經營、人生路上、吃喝玩樂、借古諷今談論歷史的經驗。

《期待》2015年出版

與2014年雨傘革命的所見所聞相關。

《自己的聲音》2016年出版

主要分為四個章節:說食、議事、講古及記遊,亦有談論教育改革、新台灣脫穎而出等問題。

《門窄路狹出生天》2018年出版

主要講述黎智英的成功創業經驗,做生意的精髓,亦有談論到六四事件等政治議題。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Citizen news & Sreenshot of Horace Cheung's Facebook《眾新聞》及張國鈞Facebook 截圖

21/06/2021
The stand news《立場新聞》

[Photos] Publishing Photo Album Recording Hong Kong Protests in the UK
Photographer: Don't want the history rewritten by 'a party of a country'

【多圖】出相集記錄在英香港抗爭 攝影師﹕不想某國政黨重新編寫歷史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Photo credit: Perseus

Book available here.
買書撳
呢度

04/06/2021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Hong Kong Tiananmen Square commemorations: In Pictures

香港六四燭光紀念晚會圖輯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Reuters

31/05/2021
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Hundreds of thousands are leaving Hong Kong for the UK becaus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因港區國安法使成千上萬香港人移英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14/04/2021
Citizen news《眾新聞》

Former polling officer in Hong Kong protected elections from invalid ballots, now seeing through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A Hong Kong civil servant resigned, immigrated to the UK and became a UK voter

曾守票站前線防廢票 今看透香港局勢 公務員辭職移民做英國選民

北京以「完善」制度之名推出新版小圈子選舉,建制穩佔立法會及選委會大多數已成定局。已辭職移民英國的前公務員Vincent(化名)接受眾新聞訪問時說,經歷香港大半年的局勢後對近日白票等爭議已經感到麻木,如今香港選舉已不抱任何期望,「呃一次已經夠,仲要被呃咁多次」。他月前毅然拒絕宣誓,安頓好之後,其中一件事就是準備在英國登記做選民,最快5月在當地市議會投票。

Vincent說,自己曾經相信體制內的人都有角色維護民主體制,所以在政府當公務員時,歷屆選舉都有做票站人員,在前線為維護選舉盡細微之力。

「最緊要嘅係,可以維護選舉嘅公正性,因為我次次日頭做派票,真係個個人嚟到我櫃檯度,我都會講清楚要點樣投票,等佢哋唔好做錯步驟,搞到張票變成廢票。另外,夜晚我都會做埋點票,因為其他同事真係會點票嗰陣,放錯張票去第二個人個兜度,或者問題票當正常票處理。」

「我知道我自己一個人咁樣諗,對實際個結果影響好有限,但我過去都經常叫新同事報名做選舉人員,希望佢哋能夠一齊守護個制度,做得幾多得幾多。所謂生命影響生命,就係咁解。」

他說特別記得2019年區議會選舉,最高峰期2小時每分鐘派一張票,同時講解投票安排,「講到口水都乾」。

「我都想多謝過去曾經投票嘅每一位,特別係2019年嘅首投族。大家可能唔知,或者冇留意,其實2019年,有好多三十幾歲嘅朋友仔都係首投族嚟,會喺攞票時同我講第一次投票。」

與不少離開香港遠走他方的港人一樣,他對香港局勢覺得enough is enough。「選舉都倒退到咁,佢地都仲可以厚顏無恥地話無倒退,係一個進步,無意義㗎!我無讀社會科學,但大佬,個議會唔係應該趨向普選?07、08年都supposed普選,但無發生到,仲要不斷架床疊屋。」

2003年他人生第一次遊行,在去年6月初傳出北京訂立國安法時,感覺港人意見不獲重視,同時覺得不能相信北京方面的承諾,已經知道離開是時間問題,開始搜集資料及準備。

其後半年局勢形勢急速惡化,政府要求公務員宣誓,以國安法起訴初選47人,抗疫政策手段逐漸趨硬,新公務員工會解散,都寫入歷史的初稿。Vincent不便透露工作部門,但坦言見證公務員同事受打壓,即使過去好的上司都無法制止,只能跟隨政治壓力來打壓同事,最終有同事因事離職。

他說曾經相信體制內去維護民主體制,在工作崗位走多一步,相信市民會真心感受到公務員同事是否幫助市民。他慨嘆:「公務員要守大陸嗰套(制度)就得,守英國就一定守唔到。」

英國宣布BN(O)簽證方案後,Vincent在年初正式離職及用(leave outside the rules)入境,入到英國先申請BN(O)簽證,更適逢英國撥款約4.6億港元幫助港人尋找房屋、工作及教育。他慨嘆:「如果兩邊都係註定要做二等公民嘅話,我睇唔明點解英國呢邊對我哋呢啲『二等公民』咁好做咩,喺香港又真係做咗一等公民?我喺香港,只感受到痛苦同精神折磨。」

安頓好家人及安排住宿,他下一步也計劃登記做選民,最快在5月市議會選舉可以投票。

根據英國政策,在英國有權逗留而不需要額外許可者的英聯邦公民,就可以登記做選民。

目前談支持什麼派別候選人言之尚早,因為對在英港人而言,目前主要政黨都支持向港人打開大門,重要不是選票,而是背後公民權利。Vincent說,登記做選民只是公民權利一部分,即使在香港,也可以透過登記選民,大不了在投票時粗口作表態。

「民主同自由,對於一出世就喺發達國家嘅人嚟講,真在太自然不過嘅事,太似水同空氣,你唔會覺得冇,但你唔會特登去守護佢。只有經歷過大時代嘅人,先至對守護民主同自由有咁深刻嘅體會。」

「喺英國,登記做選民喺網上面已經可以遞申請,咁簡單都唔做,真係對自己同下一代唔住。」

失望港人 自行DQ選民資格

Vincent在英國登記公民權利,但有人對香港制度失望頂透,決定自行DQ不再投票。

有不願具名已撤銷選民登記的Adrian(化名)表示,早前通知選舉事務處並已經成功撤銷選民資格,過程順利,選舉事務處處理也相當專業。可是選民自我DQ,豈非拖累投票率不跌反升?

他質疑如保留選民資格同時杯葛選舉,需要有大量市民參與才有效,策略上反而要呼籲市民登記做選民。Adrian說:「政府可能反過來將新登記數字解讀成為公眾支持修改選舉制度。」

他續指,即使最終投票率低,也不會影響結局,因為政府根本不會將公眾行動視為政府做錯所致,或以行動糾正過錯。

「杯葛選舉可能令人感覺良好,但不會令香港有民主或政策改變。因為香港選舉制度在任何正常定義下,就是不民主。」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2008年是中港關係的分水嶺。上半年,香港人的中國認同達至最高峰,下半年就一路走低,每況愈下。

製圖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傳媒與民意調查中心

1899年4月,英國官兵於新界大埔舉行升旗儀式。照片來源:英國國家檔案局

2003年7月1日,五十萬人上街遊行,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美聯社

北京把奧運馬術比賽安放在香港,讓香港人可以「共同經歷奧運回憶」。維基百科

劉曉波2008年發表《零八憲章》要求修憲改革國家,卻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重判18年。網絡照片

2008年,中聯辦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那種依靠香港上層勢力,而開始培養「親兵」。美聯社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右)當選香港特首,唐英年落敗,習近平的治港政策開始徹底轉變。美聯社

2009年10月18日保衛菜園村集會。維基百科照片

參與五區總辭辭職議員: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維基百科照片

香港樓價走勢,1997-2018。來源:美聯物業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刊

本民前與熱血公民於2015年3月1日發起光復元朗行動,包圍奶粉批發城。《蘋果日報》照片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右)當選香港特首,唐英年落敗,習近平的治港政策開始徹底轉變。美聯社

文化因素—弄假成真的港獨思潮。照片由作者提供

18/12/2018
Citizen news《眾新聞》

2008, a year of changing China - why would this year become a watershed of Hong Kong-China Relations

2008改變中國──這年為何成為中港關係的分水嶺

【撰文:黎蝸藤】

作者為旅美學者

《眾新聞》特約轉載自《上報》


近月,香港民族黨被香港政府以《社團條例》取締,引發新一輪關於「港獨」的爭議。最近幾年,港獨爭議越演越烈,但回到10年前,香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聽説過什麽「港獨」。

相反,在2008年,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中國認同感達到高峰。但從年底開始,這種認同感就拾級而下,以後都沒能重回高峰。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研究(下圖),在2008年,香港居民認同自己是廣義中國人(即自認「中國人」+「是中國人,又是香港人」)的百分比達到1998年以來的高峰,自認香港人或者「廣義香港人」都處於最低。

但2008年後,各自都向相反方向運行。如果聚焦在「港獨」的主要群體——年輕人方面,這個情形更明顯。2008年4月,高達41.5%的18-30歲年輕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到了2014年跌到只有9.5%。港大民意調查中心的研究也有類似趨勢。2008年6月的研究指出自認「廣義中國人」的年輕人佔41.2%,也是最高峰(這兩個機構都是半年調查一次,故時間有錯開),到了2014年只有11.8%。

另外一份有關「滿意中央政府對香港政策」的調查,也在2008年5月,在年輕人中達到史無前例的52.8%的高峰。可見,三個不同類型的調查中都相當一致。

製圖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傳媒與民意調查中心

顯而易見,與中國社會21世紀大部分問題一樣,2008年也成為中港關係的分水嶺。令人疑惑的是,表面上2008年的香港風平浪靜,有人甚至認為,沒有一件單獨提出來足以逆轉中港關係的大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2008年為何成爲中港關係的分水嶺?本文正是希望從2008這個關鍵節點,探索港獨意識的起源。

歷史上無港獨

現在的香港包括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最晚從唐代起就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屯門和大嶼山都在中國對外海路交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十九世紀割讓香港前,整個香港還隸屬廣東省廣州府寳安縣。雖然中國其他「自古以來」的領土主張不乏誇大之處,但說「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倒是恰如其分。

香港本土居民原以廣府人爲主,滿清遷海令把絕大部分人趕走,遷海令廢除後,除廣府人重返家鄉外,客家人與潮汕人也進入香港。此外香港還有少量疍家人(水上人),他們可能是百越人的後裔。不過到了19世紀,除生活方式不同外,他們的特徵基本與廣府人類似,疍家人也散佈在廣東其他地方。

英國在1842年通過鴉片戰爭奪得香港島,再在1860年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奪得九龍半島,最後在1898年租借新界99年,基本形成現在的香港地界。

1899年4月,英國官兵於新界大埔舉行升旗儀式。照片來源:英國國家檔案局

即使在英國統治香港後,香港與大陸也長期沒有人口流動限制。20世紀前半葉,中國捲入連綿的戰爭,中國各地人不斷進入香港。1946-49年的中國内戰影響尤大,短短四年,香港從戰後的50萬人,一下子增加了三倍到200萬人。這樣1950年5月,英國才宣佈封鎖中港之間的關卡。在1960-70年代,由於中國大飢荒和文革,又出現多次逃港潮,最後一次大規模偷渡是1979年。此後中英確立單程証制度,確保中國人以有序受限的方式合法赴港,才遏止了偷渡潮。在1991年回歸前,香港有34.4%的人出生在中國大陸。目前,香港人口有92%為華裔(絕大部分是漢人),其中32%出生於大陸。

以上討論並非毫無意義,正是從歷史與人口交流方面説明,香港人長期是中國人的一部分,不存在一個「天然的香港民族」。

戰後,香港一度在聯合國去殖名單上。可是在1950-60年代,雖然有人主張香港自治(馬家輝)甚至獨立(張國興),但絕大部分香港人並不關心獨立問題。相反,到了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之時,借著保釣運動、粵語普及、中文運動等社會事件,在構建「香港人意識」的同時,香港也同時構建「大中華意識」。「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國人」,或者「香港的中國人」,成為香港人的主流認同。是故,當1972年,中國致信聯合國大會要求把香港和澳門剔除出去殖名單,香港幾乎沒有任何反響。

到中英談判期間,如果可以選擇,絕大部分人希望維持現狀,繼續「特殊的中國人」。當時在知識界在反殖意識和大中華意識影響下,則興起「民主回歸」浪潮。現在香港老一輩的泛民大多數是民主回歸的支持者。八九六四後,民主派與中共分道揚鑣,支持彭定康的快速民主化政策。

這樣,在香港回歸初年,泛民主派及其支持者,與中共及中共支持的建制派之間的最主要爭議是爭取「雙普選」(普選特首與立法會),它成為香港政治矛盾的主軸。2008年前,泛民有三個主要的派別:老牌的民主黨最關心的是推進民主政制,新興的公民黨最關心的是捍衛法治,少數派是偏左翼或基層利益的社民連、其代表人物是走托洛茨基路線的長毛(梁國雄)。三者並非互相排斥,而其共同點都是自認中國人。他們與建制派之間不存在「民族認同」的差別,強調自己反而「真愛國」。

2008年,香港為何在「中國人認同」上出現峰值?這必須從兩類互為相反的因素考察:第一類有利培養「中國人認同」,姑且稱爲「親中因素」;第二類有利培養「香港人認同」,姑且稱為「本土因素」。正是在以上兩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年成為一個特徵顯著的節點。

2003年7月1日,五十萬人上街遊行,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美聯社

親中因素

回歸初期,中央對香港大致上謹慎遵守一國兩制,甚至還過於刻意營造「河水不犯井水」的氛圍,對廣東省和深圳市希望打造粵港一體化或深港雙城都不熱心。中港關係出現第一次重要危機是2003年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之戰。這是《基本法》規定的憲制責任,意在保障國家安全,但泛民認為立法細節將妨礙自由,削弱「兩制」。2003年7月1日,泛民組織起過五十萬人大遊行,最終特首董建華撤回草案。詭異的是,當時民衆大都把矛頭指向董建華和力推法案的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對中國政府反而不太反感,原因之一是至少在表面上,中國政府並沒有施加壓力。

中國還在多個經濟項目上「偏心」香港,為香港發展而壓抑了鄰近内地城市的規劃,比如不理廣東反對,支持香港推動的港珠澳大橋;又不理深圳反對,在設計上還採用香港支持的單Y型(只到香港);上海與香港爭奪迪士尼樂園,中央要求上海讓路;當時香港和新加坡競爭「雙城記」,新加坡電訊要收購香港電訊,香港擔心重要基建被新加坡控制,於是中央出手「祝福」香港的盈科,擊敗新加坡。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陷入最低落時期,中國放出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自由行」兩個大招幫助香港經濟復蘇:前者讓香港很多行業可以北上大陸(最可見的受益者是娛樂圈從業員),後者讓内地人到香港消費。

即便在政治上,中國也從善如流地讓董建華下台,換上當時受歡迎的曾蔭權。雙普選雖然沒有在2007-08年實現。但2007年的特首選舉,已經有真正選舉的意味。在2007年倒數第二天,中央一如所料地否決2012特首普選,但中央已答應,2017年可進行特首普選,總算給出了時間表。當時,香港對中國政府的觀感並不差,在中大的調查中,在2007年前基本是平穩的,直到2008年出現峰值(港大調查的波幅起落較大,但基本反映同一狀況)。

在對中國「新民族共同回憶」構建的討論中,我反復強調「民族主義三部曲」(奧運火炬—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的影響。這「三部曲」同樣影響了香港人,成為香港人「愛國主義」回憶。

在奧運火炬事件中,香港作為自由社會,早已存在多元化的聲音,在藏獨問題上不如中國人那麼感到「受傷」;但對海外藏人搶奪奧運火炬,輿論和民情亦同樣反感。到了5月2日,奧運火炬在香港傳遞,香港人掀起的迎奧運火炬的熱情不亞於大陸城市與海外華人。

香港150個火炬手名額被「爭崩頭」。支聯會發動「橙色奧運」抗議行動,要沿途高舉「平反六四」等標語,響應者寥寥。支聯會秘書長何俊仁高舉火炬(道具),穿上橙色衣服,意思是紅色(中國)+黃色(人權),要傳遞的信息是「自己的愛國情操更高尚」。

網絡照片

香港大學哲學系女生陳巧文身披雪山獅子旗沿途抗議,被支持奧運的過百名人士圍堵責備,最後被警方帶走。親中和傳統媒體對之批評不在話下,就連蘋果日報這樣的「反共報紙」對陳巧文也加以批評,認為「陳巧文披雪山獅子旗,在這次聖火傳送中最受爭議,許多人認為她這樣做,比支聯會平反六四、呼籲內地維護人權的訴求更難接受。」 只是認為她還應該有言論表達的自由

網上也是指責多維護少,就連一向偏「右」的高登討論區也充斥指責陳巧文的帖子。有人不禁哀嘆從「陳巧文事件」看香港已死。陳巧文「豐富多彩」的私生活隨後成為各傳媒與網民焦點,網絡欺凌持續兩年之久,直到陳巧文退出社運。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全港震驚,各媒體記者第一時間飛往災區,把地震情況送回香港。香港各界立即展開大籌款。事發第三天,香港政府已獲立法會批准注資3億5000萬港幣入賑災基金進行緊急救援。民政部開設救援戶口,接受捐款。五個主要志願機構(香港紅十字會、香港樂施會、香港世界宣明會、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救世軍)也展開籌款行動。香港演藝界發起演藝界512關愛行動,幾乎薄有名氣的香港藝人都有參與。

5月底,一批香港藝人到四川參加探訪和演出。6月1日,由港中台藝人聯袂的馬拉松式大匯演在香港舉行,香港各個電視台聯手現場直播,香港與內地電台、以及各大網站也直播,此後全國幾乎各省的衛星電視台也轉播,成為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賑災匯演。最後,香港政府總共撥款90億港幣,民間捐款130億,有95%的港人曾為地震捐款,打破一切香港捐款記錄。

這時,大部分香港人與中國人一樣,非常反感「天譴論」。《蘋果日報》主筆李怡發表社論《災難頻仍,積德消災》,批評四川大地震是「中國共產黨的報應」,引來大量網友憤怒,批評李怡的言論太「冷血」,更有網友發起罷買《蘋果日報》行動。李怡不得不致歉。莎拉斯通的「karma」論,也惹來香港人的猛烈抨擊。

到了8月,香港也同樣掀起奧運熱潮。在7月中,香港已有一輪奧運紀念鈔的炒賣熱潮,發行量為400萬張仍被嫌發行太少,連認購憑證也被炒賣。最後,原價1388港幣的35連張最高被炒到25000港幣,利潤高達17倍。北京奧運的歌曲在香港街頭反復播放,港人也耳熟能詳,作曲者香港人金培達形容「聽得多到自己再聽到都會避開」。

奧運在香港形成熱潮。北京專門把奧運馬術比賽安放在香港,讓香港人可以「共同經歷奧運回憶」。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派出陣容強大的轉播隊伍,每天直播奧運賽事。北京奧運開幕式在無綫電視台獲得平均36點高收視,就連亞洲電視也錄得6.5點,雙雙打破同類節目的收視紀錄。

菲爾普斯八金和劉翔退賽等中國內地的熱門話題同樣在香港被熱議。奧運會後,中國金牌選手全國巡演的第一站就擺在香港(奧運精英匯香江),引發香港市民追星熱。三萬張門票兩小時售罄,現場與場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爭睹奧運金牌選手的風采。金牌司儀汪明荃對金牌選手「不敬」,引來廣大香港網民責備,連「阿姐都冇面給」。

因此,影響中國下一個十年的「民族主義三部曲」同樣也在香港發揮塑造認同的作用。不難理解,為何在2008年上半年,香港人的中國認同達到一個高峰。看到這個盛況,很難想象在下半年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一路走低,每況愈下。

最重要的原因是奧運後,「親中因素」紅利不再,「本土因素」卻方興未艾。本文稍後將會繼續討論在2008年前後,導致港獨意識起源的各種「本土因素」。這類本土因素可以歸為五點。

北京把奧運馬術比賽安放在香港,讓香港人可以「共同經歷奧運回憶」。維基百科

奧運後中國湧現的負面新聞導致對中國失望

中國奧運是多年來宣示「民族崛起」的目標,成為在好幾年間首先要「保住」的大事。很多政策拖延實施,很多本應及時釋放的矛盾被壓制。「後奧運時代」,中國推進政策沒有後顧之憂,原先積壓的矛盾也急速暴露。換言之,奧運之下的中國,是被緊緊壓住的彈簧,一旦反彈,就負面影響驚人。在擁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擁有部分民主的香港,負面影響最大。

2008年發生的三個事件影響最深遠:胡佳與劉曉波、汶川豆腐渣工程、和毒奶粉。這些事件都在其他篇章討論,這裡不再詳述。

民間志願者胡佳(至少在被捕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異見人士」,他關心環保、關心公民權利、關心愛滋病患者,可就因兩篇文章在奧運前就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劉曉波雖是傳統的「異見人士」,《零八憲章》雖要求中國修憲,但終歸不過是表達理想的文件而已,卻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重判18年。這在崇尚言論自由的香港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不但以支聯會爲首的傳統民主派力量聲援兩人,當時還沒有嚴重偏建制的《亞洲周刊》也發出了同情胡佳的文章

如果說,胡佳和劉曉波事件主要帶來「負面觀感」,那麽另外兩件事就有更直接的衝擊:因爲香港曾深度參與,與市民有切身關係,其負面破壞力也更顯著。

劉曉波2008年發表《零八憲章》要求修憲改革國家,卻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重判18年。網絡照片

香港人為汶川地震投入大量的情感與金錢。如前所述,香港人感受到與其他中國人一起經歷過的「國難」;香港政府撥款加上賽馬會資助共投入100億港幣用於災區重建,加上社會捐款130億,共計230億,史無前例。香港人更有理由關注地震後中國政府的表現。香港人期望中國政府「已經改變」,「豆腐渣」工程的罪魁禍首能被追究,也自己的捐款能真正幫助災民。

在奧運之前,中國還能以「奧運」為藉口把豆腐渣工程案件放在一邊,但奧運後,政府還遲遲不肯公佈遇難學生的名單。以艾未未爲首的志願者發動的尋找遇難者的「公民調查」以及以譚作人爲首的校舍工程質量調查的公民社會力量,都遭到中國政府的打壓,還被安上「顛覆(煽動)國家政權」的罪名。香港人那種以為中國已改變,正義應得到伸張的願望,一下子被打破。

香港政府撥款援助重建時,反復強調會以香港的標準監督撥款的使用。但地震後一年,已有媒體報道,中國接受的捐款去向下落不明,涉及數百名官員涉嫌侵吞重建公款,數億重建資金被挪用。而在香港撥款的重建計劃中,也發現原先應起學校的地方成為私人樓宇。2011年,《明報》引用香港發展局提交給立法會的報道,指出川重建工程六成不合格(126個港方有派員進行技術檢查的重建項目中,76個項目未達標),引起軒然大波。

毒奶粉事件的影響更深遠。用三聚氰胺作爲添加劑以通過蛋白含量測試,這種弄虛作假實在超出了香港人的想象。雪上加霜的是,超標的奶粉品牌也出口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也在這些奶粉中驗出三聚氰胺,香港有5人受害。香港不得不緊急立法訂立奶粉的「三聚氰胺的上限」。一段時間,香港很多人不敢食用奶製品。

中國如何罔顧消費者利益地掩蓋事件更令港人譁然。中國明明在奧運前已經發現問題,但為了奧運不公佈,這種做法令港人感到匪夷所思。至於中國把維權的受害者代表趙連海以「尋釁滋事罪」判刑,更令港人憤怒。此事最深遠的影響還在於,中國人開始到香港搶購奶粉,這是中港衝突的重要原因。

這三者雖然對香港民意有即時的影響,但香港民意起伏很常見。這三者可以解釋香港民意在2008年下半年一直下沉,但不足以解釋為何無法回升。2008年還有更深刻的事件影響香港。

第二,習近平治港與第二支管治隊伍的興起

2007年11月,當選政治局常委不久的習近平,被一致通過接替曾慶紅主管港澳事務。12月,他又接過了曾慶紅中央黨校校長的職務。到2008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曾慶紅全退,習近平再接過國家副主席的職務。就這樣,習近平全面取代曾慶紅。這一系列職務安排最大程度地決定了香港以後的走向。

在2007年剩下一兩個月,習近平對香港還在了解熟悉中,尚無大動作。習近平上任八個月,公開報導中沒有一篇有關香港事務的談話。内部人員曾指出,他曾明確表示對港工作「兩個不變」:即對港政策不變、對港工作機制不變。2008年7月,習近平第一次以國家副主席和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的身份到訪香港,才高調主管香港事務。但中國轉換對港政策的思路,正在習近平支持下不斷醞釀中。

縱觀習近平在此後十年的行事作風,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左」,以毛澤東思想為師,鄧小平時代的那一套不合他的口味。第二,喜歡走「群眾路線」,不愛統戰上層精英。第三,強硬,會努力推進議程,不害怕爭議。第四,「大一統」思想濃厚,追求同質化。第五,追求「絕對的安全」。第六,喜歡多管齊下,特別強調利用經濟力量推進議程。第七,強調輿論戰的力量。第八,有濃厚的中國法家思想,偏好「依法辦事」。

這些特點集中顯現在他此後主導的香港事務中,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這是因為香港畢竟還是「一國兩制」,中間有一個香港特區政府。而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又是港英時代的公務員曾蔭權,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即便不是「港英餘孽」,也是「戀殖」派。而偏偏他在習近平主管港澳事務前剛好上任。

當然,這難不倒習近平。在2008年,三大戰略已經準備就緒:政治上積極干預、經濟上推進融合、文化上人心回歸。這裡先討論政治積極干預。

「學習時報」

2008年1月,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寳在習近平擔任校長的中央黨校的校刊《學習時報》 [註1]更多上發表《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一文,提出要在香港建立「第二支管治隊伍」的理論。他認為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香港應該有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這支隊伍經由中央授權依照基本法行使高度自治權;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依照憲法和香港基本法行使中央管治特區(包括處理中央、內地與香港特區關係)的憲制權力。他還認為建設好第二支管治隊伍是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充分發揮「一國」在「一國兩制」中的作用,依法行使中央管治香港特區的憲制權力但不干預特區自治範圍內事務的重要之舉。

簡而言之,文章透視出三個要點。第一,中央要利用中聯辦這個在港機構,積極參與香港事務,成為第二支管治隊伍的核心。第二,中聯辦還要發展自己的「親兵」隊伍,通過「親兵」直接制衡或補充特區政府。第三,在法律上,要積極利用《基本法》的「空間」,「依法行使中央權力」,也就是後來反對派說的「有權用盡」。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中聯辦爲什麽要親兵。香港在回歸後有所謂「建制派」,這些老建制派有幾個來源:

第一是港英留下來的公務員系統,他們當時被譽為「最優秀的公務員」,在執行任務上確實優秀,但政治能力堪稱平庸。這個派系長期把持政府公務員系統,在中國看來充滿惰性,抗拒全面配合中國的議程。但作為政界最重要的力量,中國又不得不用,否則就無人可用了。2005年,董建華下台,中國就不得不讓這個派系的曾蔭權上台。

第二是商人(如董建華),這是中國長期的統戰對象,回歸後寄予厚望,但政績不佳。董建華曾歸咎於認為原先的架構:除了自己,所有高官都是公務員升遷上去的,看上去自己就是光棍司令。於是董建華克服爭議,改為主要官員以政治任命方式產生。可是,董建華改革效果繼續不佳,最後自己也不得不稱病下台。商人通常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繫,但也有自己的利益盤算與既有的身份,他們想保持現在的地位,而不是全面聽從中央。

第三是傳統左派(如民建聯、工聯會等),他們多在議會層次發揮作用。在回歸初期,這些傳統左派多是在香港打拼多年的「老臣子」,有的德高望重,有的沒功勞也有苦勞,有的還是真正的(左派)理想主義者。他們對中央也並非事事言聽計從。此外,香港回歸之後,這些老左派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政治地位(如只能委身立法會),怨言還不少。

因此,以上三類建制派雖然都「親中」,但權力來源都不完全依賴中央政府,更不在中聯辦,這就是中聯辦要培養「親兵」的原因。

2008年,中聯辦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那種依靠香港上層勢力,而開始培養「親兵」。美聯社

就在港人不知不覺之際

曹二寶這篇文章的構思應該在以前中國派到香港調研的人中都已形成,但曹二寳以中聯辦研究部長的身份發文,又在中央黨校校刊中刊出,政治意味完全不同。用現在眼光看,難以理解的是,為何一開始文章並沒有被香港人注意。或許,這與當時香港人並不太關注涉港「學術文章」有關,畢竟《學習時報》當時在香港還不是那麼出名。而且當時中國還不想大肆張揚,頗有點遮遮掩掩的意味。

就在港人不知不覺之際,這個思路顯然得到習近平支持,正在著手推行。中國在2008年已開始以澳門為試點,讓澳門中聯辦積極參與澳門事務。惟這種干預發生在澳門這個基本上被親中派完全控制的小特區,同樣也不太令人關注。

很快,親兵政策就被應用在香港。2008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親中的自由黨田北辰抱怨「中聯辦一直在參選這次選舉」,指中聯辦利用組織配票支持特定人選,同為親中陣營者亦無法分得票源。以往民主派有不少中聯辦拉票的指責,但親中派如此抱怨還是第一次。這次選舉中,中聯辦力推幾個後來稱為「西環派」的議員,包括葉劉淑儀、梁美芬、謝偉俊都在這次選舉中第一次躋身立法會。

這是一個明顯的信息:中聯辦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那種依靠香港上層勢力,而開始培養「親兵」。惟這時,香港人仍沒有意識到,這意味著中國治港政策已發生根本轉變。直到2009年3月,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在北京舉行的港區政協小組討論會上表示,中聯辦已與港府達成十點協議,容許港區政協委員參與港區政事,引起廣泛爭議,才有人留意到「第二支管治隊伍」理論的存在。

以後,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第二支管治隊伍」與「西環治港」在香港越來越公開。2012年,習近平拍板,抛棄上層藍血代表、大商家支持的前政務司唐英年,讓中聯辦喜歡的梁振英上台,徹底轉變治港政策。同時,中聯辦又糾集第二支「親兵」,即以「群眾路線」為主的「愛字頭」(又稱激進建制派)。梁振英五年的統治令香港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2008年種下的種子。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右)當選香港特首,唐英年落敗,習近平的治港政策開始徹底轉變。美聯社

第三,民粹興起、精英政治的終結、與民主派的分裂

在討論習近平對港新政「三大戰略」的另外兩個(經濟融合和人心回歸)前,就著2008立法會選舉,先繼續分析一下「反對派」方面的演變。因為2008年立法會選舉,不但標誌著中共治港政策的轉變,也見證了反對派的分裂。這對香港演變同樣重要。

在香港回歸之初,所謂反對派就只有「民主派」,而且只有「民主派」而沒有「泛民」。民主黨一黨獨大,輔以幾個小黨,如前線、民協、職工盟(工黨的前身)、街工等。前線與民主黨淵源甚深,2008年併入民主黨。後面幾個都是著名的「一人黨」。2004年以律師爲主的公民黨成立,並在立法會選舉中一舉奪得6席,民主派不止民主黨,加上其他勢力興起,這才逐漸有「泛民」之稱。

這時的泛民大都是走精英路線,公民黨比民主黨更精英。最顯眼的例外就是「長毛」梁國雄。在當選議員之前,長毛給香港人的印象就是抬棺材示威的專業示威人士。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他無黨無派,以極少量資源,靠網絡宣傳,居然能當選議員,堪稱「人民」的奇蹟。

這也是香港政治從精英向「人民」過渡的開始。不錯,精英也幫助平民,為民發聲,但幫助是由上而下的,帶有打抱不平的優越感,而且由於階級不同、視野不同,其利益也不可能與平民一致。而左翼、激進的長毛是「人民」的一員。即便當選議員之後,他還繼續住公屋,繼續一頭長髮,繼續穿著哲·古華拉的T恤,繼續到處示威,本色不改。

長毛當選與香港立法會選舉以比例代表制(以最大餘額法及黑爾數額點票)有關。這意味著即便是相對小眾的政黨,只要有一定支持,依然可以進入議會。此前,香港政黨對這種選舉制度認識不深,那時每個政黨一般把幾個人擺在一張選票上,不懂得分拆名單,以充分利用選票。民主派曾經試過「七星連珠」,把七個人列在一張名單上,希望可以憑藉聲勢選上五個人,最後當然是「浪費」大量選票。這樣從2008年開始,大黨開始分拆名單,民粹政黨開始積極爭奪議席,香港選舉生態進一步改變。

2004-2008年之間,左翼民粹在另一條戰線興起。2006年發生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2007年發生保留皇后碼頭事件,香港突然興起了保育運動。這兩場保育運動完全由群衆領導,沒有政治人物主導,預熱了香港的公民社會,為此後的高鐵爭議的動員力打下基礎。

2007年10月,特首曾蔭權發表《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及十大建設計劃引起廣泛爭議,影響深遠。其經濟政治含義以後還會討論。這裡討論最先引發社會運動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2008年中,「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終於確定了工程框架,包括以西九龍為終點、確定路線走向、融資方案等。2008年11月刊憲公佈方案。有了這個「靶子」,高鐵爭議進入實質性的攻防戰。由於線路要通過菜園村,12月即有人組成「菜園村關注組」,掀起了第三波保育運動,「保衛菜園村」。這是後來出名的左翼運動偶像朱凱迪崛起的成名作。2009年,一群「民間專業人士」提出「錦上路方案」(即以新界的錦上路為終點),與政府打對台;2010年1月,為反對撥款,先有「苦行」和絕食,再有圍攻立法會以圖阻止表决;立法會也第一次大規模「拉布」。以規模與時間長度計算,高鐵僅次於政改爭議的影響香港的最重要單一議題。

2009年10月18日保衛菜園村集會。維基百科照片

左翼和右翼

與左翼民粹相對的是右翼民粹。在2008年,右翼民粹尚未湧現,但已埋下種子。

2006年,香港第三大「泛民」黨派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成立,它號稱「基層主導、民主企硬,旗幟鮮明的反對派」。民協、職工盟、街工等小黨派也關注街坊福利和勞工權益,但既不激進也不民粹。社民連則是一個激進「民粹」的大雜燴,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標榜基層,提倡激進抗爭。左翼的梁國雄和陳偉業,及後來成爲右翼民粹「教主」、時事評論員黃毓民都是其創黨成員,後者當選主席。

社民連的激進路線很快就和精英路線的傳統泛民發生衝突。2007年3月,在泛民發起爭取普選遊行中,社民連發起「搶咪行動」,從公民黨手中搶過麥克風,引發泛民内部矛盾。傳統泛民要求社民連作出合理解釋,社民連則批評他們「沒有資格做民主派」,揚言要與泛民「割蓆」絕交。當然此事還只是兩派真正交惡的前奏。

2008年立法會選舉標志泛民中的傳統勢力與民粹勢力的分裂。此前,泛民總的説來都互相扶持,還不乏「配票」行動。雖發生過民主黨「告急」而導致友黨候選人落選的摩擦,但最終只被視爲策略失誤。

2008年選舉中則發生了香港有直選以來,泛民内部在選舉中第一次公開的正面衝突。黃毓民在選舉過程中不斷「狙擊」公民黨。最後黃毓民當選,同一選區的公民黨毛孟靜則被「西環派」梁美芬擊敗,社民連「狙擊」功不可沒。社民連奪得三席(梁國雄、陳偉業、黃毓民),一躍成爲泛民第三大黨,成爲政壇不可忽視的勢力。

在立法會上,社民連三子(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入到議會不足兩星期,即開始「抗爭」,把「擲香蕉」、大聲呼叫、痛罵高官、辛辣言論、替官員改綽號、帶示威道具等激進文化帶入議會,多次違反議會規則,改變政治生態。10月,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黃毓民打斷曾蔭權發言,被立法會主席要求退席時,用香蕉擲向曾蔭權站立的主席枱前。這是香港議會首次發生的「暴力事件」。

傳統泛民對這種行爲極爲反感。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發表聲明譴責黃毓民的舉動譁眾取寵,將搗亂說成彰顯社會公義,以為搗亂可推動香港社會發展,斥之為「大錯特錯」。她批評社民連完全不尊重制度的行徑,這樣甚至會成為有人聲稱香港人未準備好民主普選的藉口。社民連則反駁:在議會內擲蕉抗爭非常合理,是為香港弱勢社群抗爭,並批評譴責陳方安生:「等同打壓社會公義。」此後,到了2010年,經過「五區公投」和政改兩次風波,激進派(特別是右翼)與民主黨進一步翻臉,從此勢成水火。

參與五區總辭辭職議員: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維基百科照片

社民連的所作所爲非常不符合傳統,但支持社民連的聲音不少,就連在議會扔香蕉也支持者眾,在青年群體中的支持率更高。大家都可以看到,激進民粹路線大有可為,加上以上提及的對選舉策略認識的加深,以及香港民情的變化,鼓勵更多的激進派投身議會。

此後,立法會裏的激進派議員不斷增加,2012年多了陳志全和范國威,共有5席。到了2016年,更加上了「自決派」和「本土派」;在未被DQ之前,共有9人當選。在立法會擾亂秩序和拉布成爲家常便飯。

而激進民粹路線中,左翼與右翼在隨後短短幾年間急速分道揚鑣,勢力重組。其中的「關鍵字」都離不開2008年當選的黃毓民。

2011年,黃毓民從社民連分裂出來普羅政治學苑,與其他團體成立人民力量。2013年,黃毓民爲首的普羅政治學苑再從人民力量中分裂出來,與其支持者「熱血公民」黃洋達結爲同盟,成爲激進右翼組織的代表。2016年,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與「城邦派」 香港復興會「國師」陳云根(陳雲)結爲「熱普城」聯盟。港獨勢力的興起與熱普城的鼓動作用關係極大。

泛民的分裂既是路線的分裂(溫和與激進),也是階級的分裂(精英與平民),更是世代交替的分裂(中老年與青年),以後還進一步成爲左翼與右翼的分裂,最後發展為民族意識的分裂。激進非建制派的興起削弱了「中國人」的傳統泛民,成爲「港獨」泛起的重要因素。

第四,經濟因素——從經濟促融到「反蝗蟲運動」

在回歸初期,廣東積極與香港討論融合,香港反應冷淡,中央一般「偏心」香港。2003年,中央放出兩個「大招」:《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和自由行。這兩招促進了中港間的經濟聯繫,但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是中央刻意促融之舉。

兩者都是香港主動。CEPA中強調「遵循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自由行更是香港請求中國開放,以振興因SARS受損的旅遊業。當時談判代表梁振英(時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後來在專訪中曾提到,在他到北京談判時,中央還擔心香港能否承受自由行帶來的問題,他一口表示「香港會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的」。大概在中國看來,這與開放多一個旅遊目的地和簽訂一個自由貿易協議沒有太大分別。在2006年中國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香港不過寥寥數句

曾蔭權在2007年10月發佈的《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及十大建設計劃。其中三個與中港經濟融合有關: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和港深空港合作。但也看不到這是中國「逼著」香港做的。此前討論過港珠澳大橋是香港商人在1990年代就提出和推動的。香港從1990年代尚未回歸開始,就規劃建一條新鐵路到廣州。在中國鐵道部推出的2004年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也只到深圳。至於港深空港合作最後取消。這説明,在2008年之前,經濟促融還不是中國的對港策略。

在習近平港澳新政的三大戰略中,曹二寶的「西環治港理論」最早得到切實執行。在經濟融合問題上,中國也開始主動推進。2008年底,中國國務院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這份計劃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以用以前有香港參與的區域發展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作一類比。

第一,這個計畫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由國務院頒發。中國的發改委是國務院制定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宏觀規劃和綜合性經濟管理的部門,有「小國務院」之稱,地位非常重要; 「泛珠三角」只是一個省級單位發起的協議,份量完全不同。

第二,在「泛珠三角」中,香港是平等的合作參與。《綱要》則是中央領頭,自上而下。

第三,在「泛珠三角」,香港是主動參與。《綱要》則是「被規劃」。這也是香港首次「被規劃」到區域發展中。

第四,《綱要》是後來「大灣區」的前身。不但在文件中首次出現「灣區」這個罕見用於形容珠三角的名詞,其他推進重大基建設施對接、共建優質生活圈、「一小時城市圈」、產業深度合作、服務均等化等概念,都是以後的「大灣區」規劃的先聲。2009年,作為後續工程,中國推出「環珠江口宜居灣」的概念,進一步向「大灣區」演變。

第五,從《綱要》開始,香港就被納入中國整體規劃中。為了「落實」此《綱要》,粵港兩地在2010年出台《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有關港澳的章節,從十一五的二百多字增加到約七百字。增加到部分幾乎都是經濟融合議題。強調「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總之,《綱要》的出台對中國確定全面推進「經濟上促進融合」政策,意義重大。但平心而論,這個計畫在曾蔭權時代推進並不順利。在政治議題上,中聯辦大可強推自己的議程。經濟議題需尚要香港配合,港府對此不緊不慢。2009年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和以往的粵港融合等一樣徒有虛名,無疾而終。直到「大灣區」出台替代為止。

雖然主動規劃被拖著,在其他經濟議題上亦足以讓香港轉向。

2008年的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破產引發金融海嘯,這不但是「2008改變中國」的大事,更是「2008改變世界」的最頭等大事。對香港來説,金融風暴一起產生大批「雷曼苦主」,第四季GDP下降2.5%。這是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爆發之後,第三次陷入經濟困境。

如前兩次一樣,中央再次「出手搭救」,12月推出十四項措施支持香港。不同的是,在1998年金融風暴時,中央支持是指背後力撐,拿出「真金白銀」擊退大鱷的還是香港自己;2003年,沙士的源頭在廣東,克服沙士也主要靠香港自己的力量,無論CEPA還是自由行也都是互惠互利。中國攬功不免有名不副實甚至自吹自擂的成分。

然而,到了2008年危機,中國對香港的支援是「真金白銀」的,是中國總投資四萬億人民幣計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總額為2000億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放開人民幣在香港的業務、支持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等,對香港陷入愁雲慘霧中的龍頭產業金融業來説都是「救命措施」。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在回歸之後十年閒,大陸的經濟突飛猛進。回歸之初,香港GDP佔整個中國的18.5%,是上海的六倍,毫無疑問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但到了2009年,上海GDP首次超過香港,2011年,北京也超過香港。

就這樣,中港經濟關係一下子倒轉。經濟關係決定話語權力。正是從這時開始,中國與香港建制派的話語不再是「香港好,祖國好」,而是「香港靠大陸」。趾高氣揚的大陸鷹派媒體開始高高在上地批評香港。香港人也從有天然的優越感,變成需要「捍衛本土」,心態完全改變。

與中港經濟關係逆轉同時的,是香港的地產霸權和分配不均問題。内地四萬億人民幣計劃導致内地資金溢出,炒房團走出中國,殺向世界,當然也近水樓台地殺到香港,推高香港的樓價。加上香港一直推行高樓價政策,在曾蔭權時期完全停止公屋供應。從下圖可見從2008年12月低點(紅線),香港樓價一路急速飆升,完全脫離了普通人的負擔水平。與中國大陸一樣,人生的成敗不再取決於努力工作,而取決於有沒有在房價上漲前那一刻幸運地買上房。

香港樓價走勢,1997-2018。來源:美聯物業

經濟問題導致右翼民粹,歸罪於移民,可謂萬年不變的定律。一些香港人開始把矛頭指向内地人。直接引發矛盾的有兩類議題。

第一是在港旅遊和消費。内地赴港消費增加有幾個推動力。第一是自由行的擴大。第二是人民幣從2006年開始升值,在2007年兌港元經過黃金交叉點,從幣值低於港幣變爲高於港幣。到2008年穩定在100港幣兌換80幾人民幣的區間。第三是2008年開始的4萬億,令中國人一下子有錢起來。

内地赴港消費有兩類人,第一是赴港旅遊的大陸人;第二是搶購日用品的深圳普通人和專業水貨客,以奶粉為主,但也有購買其他日用品,他們大都當日來回不過夜。2009年,香港推出深圳居民一簽多行,2010年擴大到所有深圳非戶籍人口,極大助長了後一種旅客。

從下圖可以看到,2008-2009年,内地旅客消費進入一個待勢而發的階段。自由行放開後,内地旅客百分比經歷幾年徘徊。2008年,内地旅客占總旅客的百分比較比2007年上升4%,是2007年增幅的一倍;2009年,百分比增幅進一步擴大到6%。這是内地旅客急速增長的開始。而2008年,内地旅客消費總額佔所有旅客消費總額61.6%,2003年以年來重上60%。2009年更突飛猛進到一個峰值。另一方面,不過夜内地旅客消費占全部内地旅客消費的百分比達到一個局部峰值。2010年之後,這個與「水貨客」相關聯的數字節節上升。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刊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產業支柱之一。内地人在港消費直接有利於零售業、旅店業、飲食業、運輸業(及其從業員),也間接有利商鋪業主與地產業(出租商鋪),但同時也會影響香港的經濟與社會秩序。内地旅客擁有強大的購買力。無論過夜還是不過夜,在各統計地區中,内地人均消費均高於平均值。從2009年開始,内地旅客不但成爲人均消費最高的來源地區,而且是唯一高於平均值的地區。但急速上升的旅遊人口給香港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香港零售業等不得不迎合内地人的消費需要,金鋪、藥房開滿香港,推高租金,改變了商業生態。

最標誌性的是搶購奶粉。毒奶粉事件後,中國人開始到香港搶購奶粉,一開始是家長通過自由行搶購,繼而是托朋友代購,最後發展為成熟的水貨生意。這些行為在給一些港人和公司帶來暴利的同時,嚴重衝擊了其他普通香港人的生活,奶粉不斷漲價,很多本地家長還買不到奶粉。藥房不得不限購,香港政府也不得不把奶粉訂為管制品,一次只能帶兩罐出境。但這難不倒「聰明的水貨客」。來自香港和深圳的水貨集團繼續大批收購奶粉,通過「螞蟻搬家」的方法,僱人帶過境運回大陸高價出售。大量的水貨客也嚴重影響香港的交通和秩序。2012年開始,右翼不斷進行針對水貨客的「光復行動」。

本民前與熱血公民於2015年3月1日發起光復元朗行動,包圍奶粉批發城。《蘋果日報》照片

第二是雙非問題。所謂雙非兒童是指父母均不是香港居民,但在香港出生的兒童。雙非問題源於香港法院2001年在莊豐源案判決,在香港出生的父母為中國籍(不管是否有香港身份)的兒童都自動享有香港身份。2003年自由行後,内地父母到港生育變得可行,雙非嬰兒上升。這時香港政府從推動醫療產業和改善人口結構的角度出發,大力鼓勵内地孕婦到香港生育。2006年,雙非嬰兒問題初現。2007年,香港規定内地孕婦(包括單非和雙非)必須先預約才能到港生產,希望「確保香港孕婦得到妥善和優先的婦產服務」。但措施作用有限,反而助長了預約生產一條龍產業。2008年開始,雙非嬰兒「二次起飛」。

雙非嬰兒的數量激增,在「二次起飛」之後,内地孕婦(包括單非和雙非)產子已經接近全港的一半(見下圖)。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不但導致香港本地父母生育床位短缺、幼兒園、小學學位競爭等問題,更嚴重的是助長「新移民吃福利」和「稀釋(溝淡)香港人」等右翼意識。

2009年,香港論壇上開始用「蝗蟲」針對內地遊客和內地移民。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以致2012年出現「網民集體籌款」在報紙上登整版廣告,畫了一隻蝗蟲騎在獅子山上,用「香港人,受夠了」、「你願意香港每18分鐘花一百萬養育雙非兒童嗎?」等煽動性的大標題。

在經濟好的時候,香港也曾是一個慷慨的城市。這種右翼主義情緒顯而易見是經濟問題的產物(雖然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見後)。它也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性的右翼民粹主義思潮的一部分。香港的右翼民粹主義沒有停止於雙非與水貨問題。在梁振英上台後不久,這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針對内地人的右翼民粹並沒有停息,單程證制度成爲下一個右翼民粹口中的攻擊「内地人佔用香港資源」的藉口。

文化因素—弄假成真的港獨思潮。照片由作者提供

習近平港澳新政的第三招是文化上「同化香港」。諷刺的是,越是急於「同化香港」反而令「港獨意識」越演越烈。

在2008年之前,香港有關港獨的討論很少見。最早在香港出現與「港獨」有關的重要爭議,大概要追溯到2007年港大學者鐘庭耀發表的《香港台灣澳門沖繩民眾文化與國際認同研究報告》。其中有一條問題是「如果中國政府允許,你認為香港應該獨立嗎?」結果有25%的港人認為香港應該獨立,但反對者有65%。儘管報告強調「大部分香港市民不願看到香港走向獨立。」其研究本意也並非鼓吹港獨,但報告一出,媒體報導的焦點卻是「25%港人希望獨立」,一度引起譁然。最近中共媒體《大公報》在「爆料」鐘庭耀鼓吹港獨,這件事成爲「罪證」之一

港獨這個話題在媒體出現的第一個高峰就在2008年。根據筆者在2014年通過Google Trends的研究[註2],2008年時涉及港獨的頁面有一個高峰,大概與奧運火炬傳遞有關,「港獨」突然成為一個熱門詞彙。詭異的是,當時大部分頁面都是用簡體字寫的,而不是香港人所慣用的繁體字。之後從2009年到2010年,簡體字的「港獨」一直是一個活躍話題,而同時繁體「港獨」幾乎無人問津。直至2011年,繁體字的「港獨」才開始出現高峰。

有理由相信,「港獨」在網絡上的第一次高峰基本上是由中國或海外親中媒體炒作而形成的。這時「港獨」更多​​是一些中國大陸人和香港建制派攻擊一些香港人而扣上的帽子。中國之所以熱衷批駁當時並不存在的「港獨」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中國政府最有力的輿論武器就是「分裂祖國」,給人戴上「搞港獨」的帽子就在聲勢上先勝一籌。早在2004年,親中的《文匯報》就批評民主派的劉慧卿參加台灣一個研討會是「台獨、港獨」合流。但當時香港確實沒有港獨存在,無論左派報紙如何蓋帽子,也沒人正經當一回事。2008年之後,對尚不存在的港獨的批評,開始產生連鎖效應。從圖中可見,2009年的批評沉寂了一陣子之後,2010-2011年批判風再起,而這時已經接上了「繁體字的港獨」。

在左派自己豎起靶子批「港獨」之際,中國北京大學學者強世功正在香港中聯辦的香港研究部掛職調研,他正是曹二寶的手下。根據在香港幾年的「調研」,他在2008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的書。強世功是那種典型的偏愛「宏大敘事」的共產黨學者,遇事總要從中國遠古談起,又要拉上全世界「陪跑」。總之,最後他得出結論。如果中國不在意識形態和文化上抹去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認同,香港就不可能真正融入中國,也就意味著最終會走上「港獨」之路。他既是中國培養出來的學者,敘事模式與邏輯當然也就能迎合上級的口味。於是「同化香港」,就成為反(當時還不存在的)「港獨」的唯一對策了。

「同化」當然要從教育做起。曾蔭權時代香港正進行中學學制改革,從以前英式的「三二二三」制變到「三三四」制,從2009年開始實行。這本來和文化沒有直接關係,但改革之門一開,就帶出了教育應該如何改革的爭議話題。其中三項對香港走向影響極大。

第一是「通識教育科」。改革把這個在英語中稱為liberal study的科目,變成和語數英並列的必修科目。在2009年開始正式實行。從名字就可知道,通識課教授自由主義為主的公民議題,又大量採用時事作為教材。親中派把它視為「向香港青少年灌輸庸俗簡單化的普世價值」的科目,又認為這讓學生「過分關心時事」,更反感其中的「今日香港」的主題,認為是培養「港獨意識」的溫床。

第二是「國民教育科」。2007年胡錦濤到香港,提出香港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培養對國家的情感。曾蔭權政府使出一貫的拖字訣,施政報告年年提,但直到三年後才成立一個委員會研究。到了自己要卸任前夕才展開諮詢。

第三是「普教中」,既用普通話(而非粵語)教中文。這是曾蔭權任內唯一令親中派滿意的教育議題。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在2008年起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撥款資助學校推行普教中。從數據上看,其成效有限。比如實施以來到2015年,小學開設「普教中」班的比例(同一間小學只要有一個普教中的班就統計在內)從55%上升到72%,但全面「普教中」的學校只有16%。中學成效更低,開設普教中班的比例從32%上升到37%,全面「普教中」更只有2.5%。然而「普教中」作為一個衝擊香港原有生活習慣的文化上的象徵,其在煽動情緒方面的作用遠遠大於其實際的教育成效。親中派屢屢要推進「普教中」,本土派則一有風吹草動就拼死抵制。

就這樣,中國在2008年就提出的「同化港人」政策,在曾蔭權時代基本上可以說被默默地地址。直到梁振英上台,終於可以大刀闊斧地推動議程。之後國民教育、修改歷史教科書、普教中、不斷貶低香港本土的文化(粵語和繁體字)等動作不斷引發爭議。

諷刺的是,無論文化還是經濟上的「融合」設想,最後都成了刺激香港本土意識與港獨意識的動力。在2011年1月,在香港政府就「環珠江口宜居灣」展開諮詢時,結合政治、民粹、文化、經濟等衝擊因素,陳雲提出「香港城邦論」。5月,臉書上建立「香港自治運動」專頁,建立同名博客,以「香港城邦論」為指導,聲稱香港是「城邦」,香港保存了王朝中國和民國的遺風,粵語和繁體字是「優越的中華文化」,也引入歐洲工業革命與憲政革命的祖源——英國的遺風,是中華復興的大寶庫。只有「城邦自治」,才能保存香港文化,對中國也有裨益。從此,港獨弄假成真,香港正式進入「港獨運動」的時代。

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2008年之所以成為中港關係等分水嶺,絕非偶然。一方面,民族主義三部曲推高了香港的中國認同感,打造了中國關係最好的時刻;另一方面,一系列的事件(地震善後、毒奶粉、劉曉波)在奧運之後迅速拉低了這種認同感。習近平掌管港澳事務,促成中央對香港政策的轉變,推行西環治港、經濟促融、消除香港人認同這三種「新思路」。

香港反對派從精英到「人民」的交替,導致泛民的分裂和民粹的崛起。金融風暴沉重打擊香港經濟,大陸成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地產霸權、經濟不景、及中港人民交往的負面影響,都成全了香港的針對大陸人的右翼民粹主義。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中國認同感無法恢復。2014年的佔中是香港徹底改變的關鍵點,但佔中與港獨的根源都可追溯到2008年這個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轉折意義的年份。

註釋:

註1:《學習時報》這個名字由來已久,不是「學『習近平』的時報」之意,但名字就是這樣湊巧。

註2:Google Trend搜索中文趨勢的一個問題是中文網址的鏈接失效得太快,以前Google Trend得出的結果,後來難以重複,這裡用的是筆者當時的截圖。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原刊台灣《上報》


Link here. (Contents in Hongkongese only 只有香港語內容)

Original article(s) here.

Christine Lee runs a law firm, with offices in London and Birmingham.

李貞駒經營一間律師樓,辦公室設於倫敦及伯明翰。

13/01/2022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MI5 warning over 'Chinese agent' in Parliament

英國軍情五處警告英國國會中嘅「中國代理人」

Link here. (Contents in English only 只有英語內容)

Photo credit: 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申延閱讀:Companies House's records regarding Christine Ching Kui LEE 李貞駒於英國 Companies House 中嘅公司記錄。